
文藝家·胡曉瓊
武漢漢劇院青年編導,武漢大學藝術碩士,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導演委員會會員,入選湖北省文聯(lián)中青年優(yōu)秀文藝人才庫。
前 言
本期『藝·同學』到訪嘉賓是湖北省編劇骨干培訓班學員胡曉瓊,作為一名年輕的編劇,她在舞臺劇的創(chuàng)作上勇于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本次采訪,特邀請她講述自己學習結(jié)束后的創(chuàng)作思考。
張靜:胡老師,請問您參加湖北省編劇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對您之后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影響?
胡曉瓊:首先,非常感謝省市領導對我的關心,給我們搭建了這么好的學習平臺。國家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視讓我們迎來了一個很好的文藝時代,有很多題材可以去挖掘,很多內(nèi)容值得去書寫。
培訓課程理論和實踐并重,設置很科學。從延安、景德鎮(zhèn)到孝感新農(nóng)村,多地采風走訪環(huán)節(jié),還有與相關院團、影視公司的接洽,讓我感受到創(chuàng)作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社會和市場。我不僅要觀察自己的生活,更要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觀察各行業(y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生活和人民才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創(chuàng)作不是束之高閣,更不是自我陶醉,僅僅個人喜歡是不夠的,現(xiàn)在我在選擇題材時,會更多考慮它是否具有普世的思考價值、表達價值、時代價值,能否在市場落地。
政府的關心和指導給我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信心、底氣和方向!非常感謝!
漢劇《一夢幽篁》,導演、編劇:胡曉瓊
張靜:近年來,您創(chuàng)作的漢劇《一夢幽篁》《回首共敘詩中月》、音樂劇《拜風》、話劇《夏日變奏曲》等,題材橫跨古今,表現(xiàn)形式多樣,但共通點在于您更關注表達人物靈魂拷問的哲性思辨,讓人感受到一種濃濃的人文關懷和詩意表達,可以講講您的思考嗎?
胡曉瓊:我從小就喜歡文史哲,它們的熏陶讓我習慣思考萬物變化中永恒不變的內(nèi)核和共性,那是這個世界的語言和規(guī)律,是我們要敬畏和尊重的。把這些表達出來自然會有人文關懷和詩意表達,它們是一體呈現(xiàn)、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在創(chuàng)作音樂劇《拜風》時,我領悟到,從某種意義上,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就是生命的源頭、文化的源頭乃至折射出宇宙的遷延變化。所以就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對長江的情感體驗,歌詞的語言風格采用了抒情的方式:“你聽/來自冰川的聲音/千百萬年涌動的/一江春情”“一浮一沉/生的意義在一呼一吸/一秋一春/長流無聲朝東奔去”……
東方審美蘊含詩意,有留白,有寫意,通過語言環(huán)境和戲劇情境營造,一個劇自然就呈現(xiàn)出詩意流動的狀態(tài)。所以用文字以詩意表達方式展現(xiàn)每個劇的特質(zhì),是我對自己劇本文學性的尊重和把握。
音樂劇《拜風》,編?。汉鷷原?/p>
張靜:我發(fā)現(xiàn)您也會親自執(zhí)導自己的劇,這是您自己要求的嗎?
胡曉瓊:是的,這是我個人興趣。我一直覺得編導不分家,會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方面的能力,希望盡量減少作品在舞臺呈現(xiàn)時的折損,能最大程度接近心中想表達的。我始終覺得戲劇是一個綜合藝術,可以不用局限于自己的專業(yè)面,包括燈光設計、舞美設計、音樂設計,如果了解越多,對我們的創(chuàng)作一定有幫助。
張靜:您覺得排演話劇與戲曲之間的同異在哪里?話劇的排演經(jīng)歷對您的戲曲創(chuàng)作有什么幫助嗎?
胡曉瓊:其實對我來說所有舞臺劇種之間的界限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內(nèi)在規(guī)律是相通的,都有劇場性和在場性,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是為了把在劇場的“一剎那”做好。就拿話劇與戲曲來說,現(xiàn)在二者都在彼此借鑒,做相互融合的探索。那么現(xiàn)在我排戲曲時會運用戲劇思維去表達時空關系,以呈現(xiàn)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如果排話劇運用戲曲思維的話,會更多關注到表演的準確性,還有表意、象征和節(jié)奏。

漢劇《一夢幽篁》,導演、編?。汉鷷原?/p>
比如我創(chuàng)作《一夢幽篁》時就借鑒了話劇閃回的時間結(jié)構(gòu)和虛實的空間結(jié)構(gòu)。當山濤求訪、嵇康避而不見,二人訣別前的那場戲,采取了門內(nèi)、門外的兩個戲劇空間,表明兩個人明知道對方近在咫尺,但是觸摸著的這扇門始終無法推開,無法相見。在他們情感激蕩幾乎要推開門的那一剎那,我們就在舞臺上設計了一道橫條的光線,以它來代指虛擬的門。用這樣很凌厲的手法就能展現(xiàn)兩人當時欲見不能見的強烈情感沖擊。

漢劇《再見卓文君》,改編:胡曉瓊
張靜:近年來,您更多嘗試多形式的小劇場創(chuàng)作,您如何看待小劇場在當下的發(fā)展方向和存在意義?
胡曉瓊:我覺得小劇場的小不只是指空間的小,而是指它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小”,它有意識地弱化了傳統(tǒng)劇場的宏大敘事,通過哲思性的表達更多聚焦人與人的心理距離,引發(fā)觀眾的深度思考。它的存在有助于傳統(tǒng)舞臺向內(nèi)思考,拓寬戲劇表達,進行自我迭代。小劇場的多元態(tài)度,其實很適應當下年輕人對劇場的需求。
由于小劇場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與觀眾更近,要產(chǎn)生共鳴,反而對劇本、表演、舞臺技術等提出了更精準的要求,所以小劇場必然要從“小而美”走向“精而深”。

話劇《夏日變奏曲》,編?。汉鷷原?/p>

話劇《再見,一面》,聯(lián)合導演、編?。汉鷷原?/p>
張靜:我看您的劇雖然也講的是人們熟知的人和事,但總能從中感覺到一些新意和生機,透著呼吸孔,這是為什么呢?
胡曉瓊:正如大家所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但如果透過無窮無盡變化的人事物,回歸源頭,從本質(zhì)出發(fā)、從內(nèi)容出發(fā),而非從形式出發(fā),找到最能觸及自己內(nèi)心的核心點也就找到了新的連接,找到了創(chuàng)新的源頭。能觸動自己也許就能觸動別人,所以當大家問我為什么會這么寫,我只能說是那份觸動和靈感牽引著我的筆觸自然流動起來了。其實我覺得不僅是文學藝術,包括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科學也一樣需要回歸本源才能出新,這些規(guī)律是相通的。

漢劇《黎明》,改編:胡曉瓊
張靜:您做《一夢幽篁》創(chuàng)作之初的靈感是什么?在創(chuàng)作嵇康之魂與老年山濤的靈魂對話中,您如何處理人物的和解問題?
胡曉瓊:這個劇的最初靈感來自嵇康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但臨終又把兒子托付給山濤,這個矛盾是我挖掘這個題材的一個支點。表面看他們二人因種種原因分別走了出世、入世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我看到他們兩人的底色是相通的,雖道不同卻志相投?!叭晁蟮膹膩矶疾皇侨渖?,而是想讓這天下之人,人人得張其志,還這天地一片清明?!边@是我通過山濤的詞給嵇康的一個想象,他是當時士人階層的精神領袖,雖身處絕境,但堅持自己的主張,慷慨赴死以展現(xiàn)他的決絕和志向,去喚醒人們心中的一點清明,推動社會向好向善。
可能大家覺得我會重點寫嵇康,但其實我更想表達山濤的難,因為他與我們當下人的境況更接近,如何在順勢而行時還能有所堅持,在兩難之地的洪流中仍保持自己的志向不移,創(chuàng)造一些美好,“山公啟事”為社會舉薦人才,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動社會的進步,故有“世人都知嵇康之狂,誰又肯識得山公之忍”的表達。
他們兩人一個“逆流而上志不移”,一個“順水而行志不改”,雖性格、行為迥異,但最終殊途同歸,發(fā)出了“心恣天地任風流”的慨然,在出世入世間最后都求得了大自在。
新編漢劇《回首共敘詩中月》,編?。汉鷷原?/p>
張靜:《回首共敘詩中月》是您最近的新劇,是什么打動了您讓您以杜甫夫人楊氏為主角創(chuàng)作了這部劇?其中歷史人物的輕重關系、家國情懷、溫情與苦難的平衡如何把握呢?
胡曉瓊:我覺得歷史名人雖然像一顆顆閃爍的明星,但絕不是虛空存在的,一定有人在背后以巨大的力量給他“托底”,我就想探求這些偉大背后的普通人,我希望把他們推到臺前,讓當下每個平凡而認真生活的人都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當人人能實現(xiàn)自我、小家和睦,國家也就和諧富強了。
平衡杜甫和楊氏的角色比重確實有難度,因為杜甫的偉大讓他一出場就光鮮明亮,我需要把更多的戲放在楊氏身上,強化楊氏置身底層百姓的比重,嫁接她成為杜甫和百姓之間的橋梁,讓觀眾感受到杜甫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和百姓一樣感受著各種苦難的普通人。

新編漢劇《回首共敘詩中月》,編?。汉鷷原?/p>
雖然杜甫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我不想過于強調(diào)苦難,反而想用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展現(xiàn)杜甫。因為我覺得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是有某種融通的地方,杜楊生命本身就有一種獨特的浪漫和詩意,他總稱呼妻子楊氏為老妻,“老妻”這個詞本身就特別浪漫。他們的生活雖然一直經(jīng)歷戰(zhàn)亂,一直在流沛,但還能意趣盎然,兩人感情也滲透出生命的溫情。

新編漢劇《回首共敘詩中月》,編劇:胡曉瓊
正如劇中杜甫所說“老夫一生貧病交迫,得妻相守,護我詩中俯仰,足矣!”,才有了最后“夫人捧心為燭,老夫詩稿成捻,這蒼生血淚便相付于你了”的絕唱。就像我們通過家來折射國,那么通過楊氏折射杜甫,楊氏就是杜甫筆下永遠高潔唯一的“詩中月”。
后 記

胡曉瓊(右),張靜(左,筆者)
胡曉瓊老師平時言語不多,她總默默徜徉在自己的內(nèi)心,去感受一切事物背后的本質(zhì),看到事物之間更多的可能性和連接,通過作品把領悟進行真誠的表達,我們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深深感受到那一顆真心!
胡曉瓊簡歷
武漢漢劇院青年編導,武漢大學藝術碩士,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導演委員會會員,入選湖北省文聯(lián)中青年優(yōu)秀文藝人才庫。
代表作:話劇《夏日變奏曲》、音樂劇《拜風》、戲曲《一夢幽篁》《回首共敘詩中月》等,作品入選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國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jié)、烏鎮(zhèn)國際戲劇節(jié)、全國小戲小品優(yōu)秀作品展演等。
主辦單位: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政郵編:43007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2566號
發(fā)表時間:2025-10-30 來源:文學藝術院 作者:文/張靜 視頻/陳旻旻

文藝家·胡曉瓊
武漢漢劇院青年編導,武漢大學藝術碩士,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導演委員會會員,入選湖北省文聯(lián)中青年優(yōu)秀文藝人才庫。
前 言
本期『藝·同學』到訪嘉賓是湖北省編劇骨干培訓班學員胡曉瓊,作為一名年輕的編劇,她在舞臺劇的創(chuàng)作上勇于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本次采訪,特邀請她講述自己學習結(jié)束后的創(chuàng)作思考。
張靜:胡老師,請問您參加湖北省編劇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對您之后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影響?
胡曉瓊:首先,非常感謝省市領導對我的關心,給我們搭建了這么好的學習平臺。國家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視讓我們迎來了一個很好的文藝時代,有很多題材可以去挖掘,很多內(nèi)容值得去書寫。
培訓課程理論和實踐并重,設置很科學。從延安、景德鎮(zhèn)到孝感新農(nóng)村,多地采風走訪環(huán)節(jié),還有與相關院團、影視公司的接洽,讓我感受到創(chuàng)作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社會和市場。我不僅要觀察自己的生活,更要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觀察各行業(y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生活和人民才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創(chuàng)作不是束之高閣,更不是自我陶醉,僅僅個人喜歡是不夠的,現(xiàn)在我在選擇題材時,會更多考慮它是否具有普世的思考價值、表達價值、時代價值,能否在市場落地。
政府的關心和指導給我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信心、底氣和方向!非常感謝!
漢劇《一夢幽篁》,導演、編?。汉鷷原?/p>
張靜:近年來,您創(chuàng)作的漢劇《一夢幽篁》《回首共敘詩中月》、音樂劇《拜風》、話劇《夏日變奏曲》等,題材橫跨古今,表現(xiàn)形式多樣,但共通點在于您更關注表達人物靈魂拷問的哲性思辨,讓人感受到一種濃濃的人文關懷和詩意表達,可以講講您的思考嗎?
胡曉瓊:我從小就喜歡文史哲,它們的熏陶讓我習慣思考萬物變化中永恒不變的內(nèi)核和共性,那是這個世界的語言和規(guī)律,是我們要敬畏和尊重的。把這些表達出來自然會有人文關懷和詩意表達,它們是一體呈現(xiàn)、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在創(chuàng)作音樂劇《拜風》時,我領悟到,從某種意義上,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就是生命的源頭、文化的源頭乃至折射出宇宙的遷延變化。所以就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對長江的情感體驗,歌詞的語言風格采用了抒情的方式:“你聽/來自冰川的聲音/千百萬年涌動的/一江春情”“一浮一沉/生的意義在一呼一吸/一秋一春/長流無聲朝東奔去”……
東方審美蘊含詩意,有留白,有寫意,通過語言環(huán)境和戲劇情境營造,一個劇自然就呈現(xiàn)出詩意流動的狀態(tài)。所以用文字以詩意表達方式展現(xiàn)每個劇的特質(zhì),是我對自己劇本文學性的尊重和把握。
音樂劇《拜風》,編?。汉鷷原?/p>
張靜:我發(fā)現(xiàn)您也會親自執(zhí)導自己的劇,這是您自己要求的嗎?
胡曉瓊:是的,這是我個人興趣。我一直覺得編導不分家,會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方面的能力,希望盡量減少作品在舞臺呈現(xiàn)時的折損,能最大程度接近心中想表達的。我始終覺得戲劇是一個綜合藝術,可以不用局限于自己的專業(yè)面,包括燈光設計、舞美設計、音樂設計,如果了解越多,對我們的創(chuàng)作一定有幫助。
張靜:您覺得排演話劇與戲曲之間的同異在哪里?話劇的排演經(jīng)歷對您的戲曲創(chuàng)作有什么幫助嗎?
胡曉瓊:其實對我來說所有舞臺劇種之間的界限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內(nèi)在規(guī)律是相通的,都有劇場性和在場性,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是為了把在劇場的“一剎那”做好。就拿話劇與戲曲來說,現(xiàn)在二者都在彼此借鑒,做相互融合的探索。那么現(xiàn)在我排戲曲時會運用戲劇思維去表達時空關系,以呈現(xiàn)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如果排話劇運用戲曲思維的話,會更多關注到表演的準確性,還有表意、象征和節(jié)奏。

漢劇《一夢幽篁》,導演、編?。汉鷷原?/p>
比如我創(chuàng)作《一夢幽篁》時就借鑒了話劇閃回的時間結(jié)構(gòu)和虛實的空間結(jié)構(gòu)。當山濤求訪、嵇康避而不見,二人訣別前的那場戲,采取了門內(nèi)、門外的兩個戲劇空間,表明兩個人明知道對方近在咫尺,但是觸摸著的這扇門始終無法推開,無法相見。在他們情感激蕩幾乎要推開門的那一剎那,我們就在舞臺上設計了一道橫條的光線,以它來代指虛擬的門。用這樣很凌厲的手法就能展現(xiàn)兩人當時欲見不能見的強烈情感沖擊。

漢劇《再見卓文君》,改編:胡曉瓊
張靜:近年來,您更多嘗試多形式的小劇場創(chuàng)作,您如何看待小劇場在當下的發(fā)展方向和存在意義?
胡曉瓊:我覺得小劇場的小不只是指空間的小,而是指它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小”,它有意識地弱化了傳統(tǒng)劇場的宏大敘事,通過哲思性的表達更多聚焦人與人的心理距離,引發(fā)觀眾的深度思考。它的存在有助于傳統(tǒng)舞臺向內(nèi)思考,拓寬戲劇表達,進行自我迭代。小劇場的多元態(tài)度,其實很適應當下年輕人對劇場的需求。
由于小劇場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與觀眾更近,要產(chǎn)生共鳴,反而對劇本、表演、舞臺技術等提出了更精準的要求,所以小劇場必然要從“小而美”走向“精而深”。

話劇《夏日變奏曲》,編?。汉鷷原?/p>

話劇《再見,一面》,聯(lián)合導演、編?。汉鷷原?/p>
張靜:我看您的劇雖然也講的是人們熟知的人和事,但總能從中感覺到一些新意和生機,透著呼吸孔,這是為什么呢?
胡曉瓊:正如大家所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但如果透過無窮無盡變化的人事物,回歸源頭,從本質(zhì)出發(fā)、從內(nèi)容出發(fā),而非從形式出發(fā),找到最能觸及自己內(nèi)心的核心點也就找到了新的連接,找到了創(chuàng)新的源頭。能觸動自己也許就能觸動別人,所以當大家問我為什么會這么寫,我只能說是那份觸動和靈感牽引著我的筆觸自然流動起來了。其實我覺得不僅是文學藝術,包括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科學也一樣需要回歸本源才能出新,這些規(guī)律是相通的。

漢劇《黎明》,改編:胡曉瓊
張靜:您做《一夢幽篁》創(chuàng)作之初的靈感是什么?在創(chuàng)作嵇康之魂與老年山濤的靈魂對話中,您如何處理人物的和解問題?
胡曉瓊:這個劇的最初靈感來自嵇康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但臨終又把兒子托付給山濤,這個矛盾是我挖掘這個題材的一個支點。表面看他們二人因種種原因分別走了出世、入世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我看到他們兩人的底色是相通的,雖道不同卻志相投?!叭晁蟮膹膩矶疾皇侨渖?,而是想讓這天下之人,人人得張其志,還這天地一片清明。”這是我通過山濤的詞給嵇康的一個想象,他是當時士人階層的精神領袖,雖身處絕境,但堅持自己的主張,慷慨赴死以展現(xiàn)他的決絕和志向,去喚醒人們心中的一點清明,推動社會向好向善。
可能大家覺得我會重點寫嵇康,但其實我更想表達山濤的難,因為他與我們當下人的境況更接近,如何在順勢而行時還能有所堅持,在兩難之地的洪流中仍保持自己的志向不移,創(chuàng)造一些美好,“山公啟事”為社會舉薦人才,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動社會的進步,故有“世人都知嵇康之狂,誰又肯識得山公之忍”的表達。
他們兩人一個“逆流而上志不移”,一個“順水而行志不改”,雖性格、行為迥異,但最終殊途同歸,發(fā)出了“心恣天地任風流”的慨然,在出世入世間最后都求得了大自在。
新編漢劇《回首共敘詩中月》,編劇:胡曉瓊
張靜:《回首共敘詩中月》是您最近的新劇,是什么打動了您讓您以杜甫夫人楊氏為主角創(chuàng)作了這部?。科渲袣v史人物的輕重關系、家國情懷、溫情與苦難的平衡如何把握呢?
胡曉瓊:我覺得歷史名人雖然像一顆顆閃爍的明星,但絕不是虛空存在的,一定有人在背后以巨大的力量給他“托底”,我就想探求這些偉大背后的普通人,我希望把他們推到臺前,讓當下每個平凡而認真生活的人都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當人人能實現(xiàn)自我、小家和睦,國家也就和諧富強了。
平衡杜甫和楊氏的角色比重確實有難度,因為杜甫的偉大讓他一出場就光鮮明亮,我需要把更多的戲放在楊氏身上,強化楊氏置身底層百姓的比重,嫁接她成為杜甫和百姓之間的橋梁,讓觀眾感受到杜甫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和百姓一樣感受著各種苦難的普通人。

新編漢劇《回首共敘詩中月》,編?。汉鷷原?/p>
雖然杜甫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我不想過于強調(diào)苦難,反而想用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展現(xiàn)杜甫。因為我覺得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是有某種融通的地方,杜楊生命本身就有一種獨特的浪漫和詩意,他總稱呼妻子楊氏為老妻,“老妻”這個詞本身就特別浪漫。他們的生活雖然一直經(jīng)歷戰(zhàn)亂,一直在流沛,但還能意趣盎然,兩人感情也滲透出生命的溫情。

新編漢劇《回首共敘詩中月》,編?。汉鷷原?/p>
正如劇中杜甫所說“老夫一生貧病交迫,得妻相守,護我詩中俯仰,足矣!”,才有了最后“夫人捧心為燭,老夫詩稿成捻,這蒼生血淚便相付于你了”的絕唱。就像我們通過家來折射國,那么通過楊氏折射杜甫,楊氏就是杜甫筆下永遠高潔唯一的“詩中月”。
后 記

胡曉瓊(右),張靜(左,筆者)
胡曉瓊老師平時言語不多,她總默默徜徉在自己的內(nèi)心,去感受一切事物背后的本質(zhì),看到事物之間更多的可能性和連接,通過作品把領悟進行真誠的表達,我們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深深感受到那一顆真心!
胡曉瓊簡歷
武漢漢劇院青年編導,武漢大學藝術碩士,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導演委員會會員,入選湖北省文聯(lián)中青年優(yōu)秀文藝人才庫。
代表作:話劇《夏日變奏曲》、音樂劇《拜風》、戲曲《一夢幽篁》《回首共敘詩中月》等,作品入選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國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jié)、烏鎮(zhèn)國際戲劇節(jié)、全國小戲小品優(yōu)秀作品展演等。
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郵政郵編:430071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鄂ICP備12015471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