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家·張軼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文藝志愿者協(xié)會副會長,湖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武漢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湖北省聲樂歌劇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音協(xié)合唱藝委會副會長。
她是講臺上嚴謹的師者,亦是舞臺上深情的歌者;她是深耕武漢音樂沃土的研究者,更是推動區(qū)域藝術發(fā)展的踐行者——她就是致力于音樂教育、學術研究與舞臺實踐相交融的張軼教授。
從武漢音樂學院的本土積淀到美國訪學的國際視野,她在中西文化中構建起“技術嚴謹性與藝術開放性”并重的教學體系。這位雙棲學者用歌聲傳遞溫度、以研究激活歷史旋律的當代生命力,讓我們共同走進她的藝術世界,聆聽音符背后的心靈敘事。
張軼指導學生
技以載道 傳承為魂
張軼的音樂之路,始于武漢音樂學院,這片藝術沃土不僅為她筑牢聲樂技巧的根基,更讓她洞見音樂教育的精神真諦。導師們不僅教張軼如何歌唱,更教會她如何思考音樂、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邏輯。正因如此,張軼明白了原來每個顫動的音符,都是文明傳承的鮮活印記,每段悠揚的旋律,都承載著跨越時空的深情訴說。與此同時,導師們的言傳身教最終凝結成張軼“技以載道,傳承為魂”的教育信念,成為她站在講臺之上的精神底色。
而美國訪學的經歷,則是她音樂理念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中對個性化表達的大力倡導,讓她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音樂個體,都應擁有展現自我音樂理解與詮釋的空間。批判性思維在西方音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促使張軼開始思索怎樣讓中國聲樂藝術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能夠與世界音樂接軌。在對比中,她更加堅定了對中國音樂的自信,同時也拓寬了藝術視野,為她后續(xù)的教學實踐帶來了全新的思路。
如今,張軼將多年的經驗與思考融入教學體系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教學風格,尤其注重技術嚴謹性與藝術開放性這兩個關鍵維度。她深知音樂不僅僅是音符的組合,更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她致力于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背后豐富的文化語境。在教授一首陜北民歌時,她會向學生介紹陜北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民間習俗等,讓學生明白這首民歌是如何在當地人民的生活中孕育出來的,從而在演唱中更好地詮釋作品,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

張軼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舞臺與書齋的雙向奔赴
舞臺的聚光燈與書齋的孤燈,在常人眼中是藝術實踐與學術研究的分野,卻在張軼的生命中化作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構成她在“臺上唱”與“案頭寫”的生活寫照。
在張軼看來,舞臺即課堂,“聲樂教師的講臺,應該連著舞臺的地平線?!鄙頌槲錆h城市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張軼依托江漢大學的學術積淀,帶領團隊聚焦武漢音樂文化研究。在《武漢抗戰(zhàn)音樂研究》課題中,他們深入挖掘抗戰(zhàn)時期的音樂史料,從舊歌本、老人口述中搶救出80余首珍貴歌曲。團隊不僅對這些音樂進行理論分析,還通過現代配器、聲學修復,將其重新搬上舞臺。這些曾經沉寂的旋律,如今通過高校課堂、社區(qū)演出、線上音頻等形式,走進大眾生活,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鮮活載體。
張軼與董研峰演唱《大江之上》
在教育實踐中,張軼構建了“舞臺實踐+學術研究”的雙核培養(yǎng)模式。學生既要在歌劇表演中錘煉技藝,也要通過田野調查、學術研究深化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她還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以武漢傳統(tǒng)音樂為切入點,與世界對話,讓中國音樂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彰顯獨特魅力。張軼以行動詮釋著音樂教育者的使命,讓音樂文化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持續(xù)煥發(fā)活力。她說道,“我們通過研究讓歷史音樂‘活’起來,再通過舞臺讓它們‘響’起來,最終讓這些音樂回歸大眾視野,成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這也正是高校藝術教育的使命——不僅要傳承知識,更要激活文化。”

諄諄教誨 孕育新苗
在推動區(qū)域音樂事業(yè)發(fā)展進程中,張軼同樣不遺余力。作為武漢市音協(xié)副主席、湖北省聲樂歌劇委員會副會長,她充分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能力。她深知,一個繁榮的音樂事業(yè),需要良好的平臺、有效的資源整合以及對新人的大力扶持。因此,她一方面精心策劃各類音樂活動,聲樂比賽為音樂人才提供展示舞臺;另一方面,她致力于打通“產學研”鏈路,推動高校研究成果落地應用,促成江漢大學與社會各界合作,將學術成果轉化為社區(qū)音樂課程、音樂文旅產品等,讓音樂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民眾。此外,她高度重視音樂人才梯隊建設,為年輕音樂人配備資深導師,提供演出機會,助力他們快速成長。

對于正在學習聲樂的青年學生,張軼坦言,首先要厚植文化根基,廣泛涉獵人文領域知識,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讓藝術作品更具內涵;其次,要開拓國際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最后,要堅守藝術初心,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實現藝術的飛躍。

張軼帶隊參加中國音樂小金鐘合唱比賽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教育是培育生命的藝術?;仡檹堓W的來時路,從初登講臺的青澀到如今獨當一面引領區(qū)域音樂發(fā)展,每一步都鐫刻著她對音樂教育的熱愛與執(zhí)著。張軼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在音樂教育與藝術實踐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在未來的歲月里,相信她將繼續(xù)在音樂的經緯中,編織出更加絢麗多彩的交響樂章,讓音樂之美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張軼陪同冼星海后人冼妮娜故地重游
張軼始終堅信,音樂教育的真諦不僅在于傳授技藝的精妙,更在于點燃每一顆渴望藝術的心。音樂里藏著跨越時空的共鳴,蘊含著直擊心靈的力量。愿我們都能以歌為舟,在旋律的長河中觸摸藝術本真;以聲為橋,用飽含溫度的歌聲傳遞人性光芒,讓音樂之美如潺潺清泉,永不干涸地滋養(yǎng)著人類的精神家園。
張軼藝術簡歷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文藝志愿者協(xié)會副會長,湖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武漢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湖北省聲樂歌劇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音協(xié)合唱藝委會副會長、江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曾獲得武漢市“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武漢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武漢市第十二批學科帶頭人。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教材1部,2020年《武漢抗戰(zhàn)音樂研究》獲批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2020年作品《等不到的雪》獲國家藝術基金支助,2017年湖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音樂專業(yè)課教學評價標準體系研究與實踐”結題,主持或參與省市縱向課題、橫向課題若干。
個人曾獲“櫻花杯”聲樂比賽、湖北省“金編鐘”聲樂比賽、國際貝利尼聲樂比賽獎項,并在中國、美國舉辦個人獨唱專場音樂會。曾擔任莫斯科音樂節(jié)國際比賽評委、金鐘獎湖北比賽評委、教育部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聲樂)評委。歷屆琴臺音樂節(jié)項目評審專家、國家教育部音樂教育專業(yè)基本功賽事(聲樂)評委。
代表作品:
1.獨唱《中國夢,我為你喝彩》獲第五屆金編鐘聲樂創(chuàng)作二等獎;
2.獨唱《逆行者之歌》獲第四屆武漢市“普法網紅”宣傳作品大獎;
3.獨唱藝術歌曲《等不到的雪》2020年4月獲國家藝術基金小劇目支持。
主辦單位: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聯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政郵編:43007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2566號
發(fā)表時間:2025-08-04 來源: 作者:文/孫媛媛

文藝家·張軼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文藝志愿者協(xié)會副會長,湖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武漢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湖北省聲樂歌劇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音協(xié)合唱藝委會副會長。
她是講臺上嚴謹的師者,亦是舞臺上深情的歌者;她是深耕武漢音樂沃土的研究者,更是推動區(qū)域藝術發(fā)展的踐行者——她就是致力于音樂教育、學術研究與舞臺實踐相交融的張軼教授。
從武漢音樂學院的本土積淀到美國訪學的國際視野,她在中西文化中構建起“技術嚴謹性與藝術開放性”并重的教學體系。這位雙棲學者用歌聲傳遞溫度、以研究激活歷史旋律的當代生命力,讓我們共同走進她的藝術世界,聆聽音符背后的心靈敘事。
張軼指導學生
技以載道 傳承為魂
張軼的音樂之路,始于武漢音樂學院,這片藝術沃土不僅為她筑牢聲樂技巧的根基,更讓她洞見音樂教育的精神真諦。導師們不僅教張軼如何歌唱,更教會她如何思考音樂、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邏輯。正因如此,張軼明白了原來每個顫動的音符,都是文明傳承的鮮活印記,每段悠揚的旋律,都承載著跨越時空的深情訴說。與此同時,導師們的言傳身教最終凝結成張軼“技以載道,傳承為魂”的教育信念,成為她站在講臺之上的精神底色。
而美國訪學的經歷,則是她音樂理念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中對個性化表達的大力倡導,讓她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音樂個體,都應擁有展現自我音樂理解與詮釋的空間。批判性思維在西方音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促使張軼開始思索怎樣讓中國聲樂藝術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能夠與世界音樂接軌。在對比中,她更加堅定了對中國音樂的自信,同時也拓寬了藝術視野,為她后續(xù)的教學實踐帶來了全新的思路。
如今,張軼將多年的經驗與思考融入教學體系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教學風格,尤其注重技術嚴謹性與藝術開放性這兩個關鍵維度。她深知音樂不僅僅是音符的組合,更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她致力于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背后豐富的文化語境。在教授一首陜北民歌時,她會向學生介紹陜北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民間習俗等,讓學生明白這首民歌是如何在當地人民的生活中孕育出來的,從而在演唱中更好地詮釋作品,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

張軼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舞臺與書齋的雙向奔赴
舞臺的聚光燈與書齋的孤燈,在常人眼中是藝術實踐與學術研究的分野,卻在張軼的生命中化作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構成她在“臺上唱”與“案頭寫”的生活寫照。
在張軼看來,舞臺即課堂,“聲樂教師的講臺,應該連著舞臺的地平線?!鄙頌槲錆h城市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張軼依托江漢大學的學術積淀,帶領團隊聚焦武漢音樂文化研究。在《武漢抗戰(zhàn)音樂研究》課題中,他們深入挖掘抗戰(zhàn)時期的音樂史料,從舊歌本、老人口述中搶救出80余首珍貴歌曲。團隊不僅對這些音樂進行理論分析,還通過現代配器、聲學修復,將其重新搬上舞臺。這些曾經沉寂的旋律,如今通過高校課堂、社區(qū)演出、線上音頻等形式,走進大眾生活,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鮮活載體。
張軼與董研峰演唱《大江之上》
在教育實踐中,張軼構建了“舞臺實踐+學術研究”的雙核培養(yǎng)模式。學生既要在歌劇表演中錘煉技藝,也要通過田野調查、學術研究深化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她還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以武漢傳統(tǒng)音樂為切入點,與世界對話,讓中國音樂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彰顯獨特魅力。張軼以行動詮釋著音樂教育者的使命,讓音樂文化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持續(xù)煥發(fā)活力。她說道,“我們通過研究讓歷史音樂‘活’起來,再通過舞臺讓它們‘響’起來,最終讓這些音樂回歸大眾視野,成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這也正是高校藝術教育的使命——不僅要傳承知識,更要激活文化?!?/p>

諄諄教誨 孕育新苗
在推動區(qū)域音樂事業(yè)發(fā)展進程中,張軼同樣不遺余力。作為武漢市音協(xié)副主席、湖北省聲樂歌劇委員會副會長,她充分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能力。她深知,一個繁榮的音樂事業(yè),需要良好的平臺、有效的資源整合以及對新人的大力扶持。因此,她一方面精心策劃各類音樂活動,聲樂比賽為音樂人才提供展示舞臺;另一方面,她致力于打通“產學研”鏈路,推動高校研究成果落地應用,促成江漢大學與社會各界合作,將學術成果轉化為社區(qū)音樂課程、音樂文旅產品等,讓音樂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民眾。此外,她高度重視音樂人才梯隊建設,為年輕音樂人配備資深導師,提供演出機會,助力他們快速成長。

對于正在學習聲樂的青年學生,張軼坦言,首先要厚植文化根基,廣泛涉獵人文領域知識,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讓藝術作品更具內涵;其次,要開拓國際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最后,要堅守藝術初心,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實現藝術的飛躍。

張軼帶隊參加中國音樂小金鐘合唱比賽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教育是培育生命的藝術?;仡檹堓W的來時路,從初登講臺的青澀到如今獨當一面引領區(qū)域音樂發(fā)展,每一步都鐫刻著她對音樂教育的熱愛與執(zhí)著。張軼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在音樂教育與藝術實踐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在未來的歲月里,相信她將繼續(xù)在音樂的經緯中,編織出更加絢麗多彩的交響樂章,讓音樂之美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張軼陪同冼星海后人冼妮娜故地重游
張軼始終堅信,音樂教育的真諦不僅在于傳授技藝的精妙,更在于點燃每一顆渴望藝術的心。音樂里藏著跨越時空的共鳴,蘊含著直擊心靈的力量。愿我們都能以歌為舟,在旋律的長河中觸摸藝術本真;以聲為橋,用飽含溫度的歌聲傳遞人性光芒,讓音樂之美如潺潺清泉,永不干涸地滋養(yǎng)著人類的精神家園。
張軼藝術簡歷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文藝志愿者協(xié)會副會長,湖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武漢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湖北省聲樂歌劇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音協(xié)合唱藝委會副會長、江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曾獲得武漢市“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武漢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武漢市第十二批學科帶頭人。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教材1部,2020年《武漢抗戰(zhàn)音樂研究》獲批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2020年作品《等不到的雪》獲國家藝術基金支助,2017年湖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音樂專業(yè)課教學評價標準體系研究與實踐”結題,主持或參與省市縱向課題、橫向課題若干。
個人曾獲“櫻花杯”聲樂比賽、湖北省“金編鐘”聲樂比賽、國際貝利尼聲樂比賽獎項,并在中國、美國舉辦個人獨唱專場音樂會。曾擔任莫斯科音樂節(jié)國際比賽評委、金鐘獎湖北比賽評委、教育部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聲樂)評委。歷屆琴臺音樂節(jié)項目評審專家、國家教育部音樂教育專業(yè)基本功賽事(聲樂)評委。
代表作品:
1.獨唱《中國夢,我為你喝彩》獲第五屆金編鐘聲樂創(chuàng)作二等獎;
2.獨唱《逆行者之歌》獲第四屆武漢市“普法網紅”宣傳作品大獎;
3.獨唱藝術歌曲《等不到的雪》2020年4月獲國家藝術基金小劇目支持。
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郵政郵編:430071
聯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鄂ICP備12015471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