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美術 音樂 曲藝 攝影 舞蹈 民間文藝 書法 電影 雜技 電視 文藝評論

獨家專訪 | 阮廉&郭銳銳:提升審美,耕耘美麗事業(yè)

發(fā)布時間: 2025-07-08 來源: 省文聯(lián)文學藝術院 作者: 文字/張靜 視頻制作/陳旻旻 [關閉窗口]

微信圖片_2025-07-01_171635_135.jpg

文藝家·阮廉(左)&郭銳銳(右)

阮廉,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音樂表演系,師從浙江小百花越劇院一級化妝師王玲英學習化妝造型。擔任現(xiàn)代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化妝造型設計,該劇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提名劇目獎;擔任荊州當代廉政花鼓小戲《昨日重現(xiàn)》化妝服裝造型設計,該劇榮獲“李漁杯”首屆全國清廉戲曲“優(yōu)秀劇目”獎;擔任荊州花鼓戲《紅荷》化妝造型設計,該劇榮獲楚天文華劇目獎、屈原文藝獎。

郭銳銳,湖北省武穴市文曲戲研究院副院長、服裝設計,湖北省舞臺美術學會會員、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擔任黃梅戲《老屋春秋》《滿江紅》、文曲戲《草鞋老太爺》《漁鼓聲聲》《江水謠》服裝設計,其中《草鞋老太爺》榮獲第九屆楚天文華舞美設計三等獎,參與完成文曲戲《嬉蛙》《廣濟往事》服裝設計并先后參加各類藝術節(jié)和藝術大賽。

前  言

本期『藝·同學』到訪嘉賓是湖北省舞美培訓班學員阮廉和郭銳銳,她們分別從事舞美妝造和服裝設計,在這份“美麗”事業(yè)的耕耘中收獲了各自的成長。帶著好奇,筆者在湖北省文聯(lián)對她們進行了采訪。

“美麗事業(yè)”的緣起

張靜:二位老師,上午好!能把妝造和服飾做成職業(yè)在很多人看來是很美好的事情,二位老師可否談談與這份職業(yè)的緣起?

阮廉:我是以演員身份考進荊州花鼓戲劇院的。前期在劇院里充當著多面手的角色,參加過團里的諸多演出,如戲曲、小品、舞蹈、唱歌,必要時還會客串晚會主持人。但我的主業(yè)是花旦演員,老師們都說我的表演還挺好,但面部平整度高,扮相出來很吃虧。那個時候我就開始研究化妝,覺得可以通過妝造加持,取長補短,讓自己的舞臺扮相更好看。后來一次大型晚會,由于帶妝時間特別長,我的臉開始大面積過敏紅腫出血,一直好不了,所以在修復皮膚的過程中就想到轉型妝造。下定決心后,我就找老師進入系統(tǒng)學習,轉為專業(yè)化妝師。

我們花鼓戲是民間小調,所以沒有特定的妝造模型,一開始只是模仿京劇。但北方劇大氣,一招一式非常程式化,而咱們地方戲是小調,更偏向于地方特色,需要更接地氣的表演,京劇妝造不是特別適合。雖然后來用北昆畫法對花鼓戲妝造做了改良,但仍有割裂感不能令人滿意。

后來機緣巧合下我遇到現(xiàn)在的妝造師傅,她涉獵廣博,不僅做戲曲、舞臺妝,還為很多影視、電視臺錄制節(jié)目做妝造。老師說一通百通,除了練技術,其他都是在練審美,需要不斷看不斷學新東西,然后再融會貫通。我學越劇妝造時就發(fā)現(xiàn)越劇特別柔美,后來我就把昆曲和越劇裝做了一個結合,使妝造表達在柔美和鏗鏘間找到一個平衡,最終形成現(xiàn)在這個適合我們自己劇種的妝面。

微信圖片_2025-07-07_120117_187.jpg

阮廉為吳珍珍參加戲碼頭錄制荊州花鼓戲《站花墻·摘花》選段化妝造型

郭銳銳:我有畫畫基礎,在大學學的是平面設計,之后考到武穴文曲戲研究院上班??h級劇團創(chuàng)作型人才很少,特別是舞美、服化道設計都比較空缺。領導看我的專業(yè)與設計沾邊,就讓我做服裝設計。剛進劇團上班時,團里正在排黃梅戲《老屋春秋》,服裝設計的任務就交給了我。剛從學校出來,又第一次接觸戲曲,當時壓力極大,只好從最笨的模仿開始學習。

這部劇反映的是清末的故事,我就把各種清末劇找來看,還在網上找各種清末民初劇的服飾。查閱大量資料后,我先做了設計稿,確保服飾的款式、顏色都不出錯。導演通過了,可在武穴買不到合適的布料,資金也有限,就只能和領導一起來武漢漢正街批發(fā)布料。一臺戲,最起碼要為二三十位演員做衣服,每位演員還需要多種顏色的布料,且還要有相應顏色的壓邊,每種都需要精心挑選比對,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覺得好艱苦……

當時的我還沒有大舞美統(tǒng)一概念,只管盯著每個角色的服飾,整成五顏六色的,現(xiàn)在回頭去看,就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里。之后我就參與了團里每一次參賽劇目的創(chuàng)作。做《草鞋老太爺》時,我第一次接觸專業(yè)服裝設計老師和制作工廠,當時我們找到浙江的藍玲老師,把設計手稿一給她,她就直接帶我們到服裝庫把面料全部配好做出來,真是又快又專業(yè)!我才知道服裝設計原來可以在專業(yè)團隊的操作下一條龍流水線做出來,而我們平時身邊沒有這樣的條件,就算手稿設計出來,也很難落地,這就是我們縣級劇團服裝設計師的困擾。

與服裝設計相關的事,我們都需要親力親為,比如給演員量尺寸、與裁縫溝通、畫圖紙聯(lián)系繡花師傅、做配色……非常瑣碎,但這對我們是一種鍛煉。現(xiàn)在劇團條件慢慢好一些,創(chuàng)作一些參賽劇目,也會外請服裝設計師,主創(chuàng)老師做出設計圖就結束了,后面的具體實施落地還是由我來做,但每次能與這些老師交流學習,對我都是難得的機會。

微信圖片_20250707111749_21.jpg

郭銳銳為文曲戲《江水謠》設計服裝

像導演一樣思考

張靜:去年,二位老師參加了湖北省舞臺美術人才培訓班,有怎樣的收獲?

阮廉:去年在北京的學習,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發(fā)現(xiàn)學習的時候不用總盯著戲曲或者妝造一個領域,其實表演藝術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去參觀北京人藝時,向化妝師請教了一些問題,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演出雖然多為話劇類,但也運用到影視和戲曲的結合。戲曲有著更多程式化的夸張性表演,與現(xiàn)實有距離,而影視就比較生活化,越自然越好,與觀眾距離近,而話劇正好中和這兩樣,是有距離感的影視化表演,介于真實與藝術。以后我做話劇妝造時就要充分考慮到這個平衡。

任冬生老師說的“設計師要像導演一樣思考”對我啟發(fā)很大。我們做一臺戲就好像做一個美食綜合體,導演是主廚,舞美每個部門負責配菜、洗菜、擺盤,一起合作才能呈現(xiàn)一道完整的美食?,F(xiàn)在我會更主動的去前置思考,提前了解導演到底是怎樣的邏輯,是想做輕喜劇還是寫實風格,是極簡主義還是巴洛克式風格。就我的角色而言,在創(chuàng)作初期就要和服飾設計師緊密溝通,與項目有關的舞美每個行當橫向聯(lián)系,與導演共同探討角色定位和整體視覺基調,結合所有信息再設計演員的妝面頭飾,確保跟布景、燈光、服化道的色彩風格協(xié)調統(tǒng)一。

記得我們拍《紅河》的時候,有一個接生婆的關鍵小角色,那個年代的接生婆沒錢,由于頭飾簡單,整個人就隱沒在漆黑的背景中,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后,就馬上找服裝設計老師溝通,最后用角色衣服上特有的一個花色編成布條直接繞在頭上,就實現(xiàn)了角色在舞臺上藝術性和現(xiàn)實性的平衡協(xié)調。我們會看燈光,再定下設計的底色。同時,也會和道具組積極溝通,有時候我還會幫忙做些小扇子、碧玉簪之類的道具。例如以前我們的《金釵記》,定情木釵的道具要求戴在頭上,考慮要在色彩上與服飾化妝相匹配,由我們制作會比道具組老師更方便。

微信圖片_2025-07-07_120129_032.jpg

阮廉為謝婷婷參加戲碼頭錄制荊州花鼓戲《站花墻·摘花》選段化妝造型

郭銳銳:大舞美思想和換位導演思維對我影響也很大,讓我在做服裝設計時更加重視與其他各個部門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嘗試跳出框框,在統(tǒng)一的基礎上加入自己個人的構思。一個大舞美的環(huán)境下,我不僅要考慮統(tǒng)一舞美服裝,還要想到在整臺劇呈現(xiàn)的色系和風格中,服裝設計與整體配合的位置在哪里?如果布景都是昏暗的,而我要是做出的服飾顏色非常鮮艷,演員站在場上就比較突兀搶戲;如果一個戲以藍光為主,衣服又是粉色系的,這件衣服就會呈現(xiàn)為紫色,這些在設計時都要事先考慮到。

所以,我覺得設計過程中的溝通非常重要,如果語言表達不暢,就無法與團隊統(tǒng)一共建舞臺審美。在北京參加培訓時,為我們授課的老師不僅實踐經驗豐富,更厲害的是能把自己的設計理念以文字的形式提煉出來,以語言的方式準確表達,我學到了如何與導演、團隊有效溝通,溝通的難點和重點在哪里。

阮廉:是的,溝通方式真的非常重要!有時候我的建議導演未必能立馬接納,那就在實操中檢驗。試演、彩排階段,會請到很多團里的領導、同事、家屬、戲迷來看,綜合大家的意見,我們主創(chuàng)再討論反復改進。這就是戲曲的一部分,我們把作品做出來,不是每個人自己想象出來的,而是真實面對作品,并努力呈現(xiàn)給觀眾我們能做出來的最完美的部分。

微信圖片_20250707111749_22.jpg

郭銳銳為文曲戲《江水謠》設計服裝

張靜:阮廉老師,我注意到您無論是生活妝,還是各種舞臺、影視妝造,都曾深入學習過,可以講講學習不同妝造的感受嗎?

阮廉:其實這中間沒有決然的割裂,我本身就喜歡學新東西,遇到什么就自然去學了。我的本行是花鼓戲妝,首先要把戲曲妝學好。因為地方劇團還會承接很多晚會,于是就鍛煉化舞臺妝。做影視妝也是機緣巧合,《河西村的故事》被拍成電影時,我接觸到北京化電影妝的老師,她告訴我如何通過化妝體現(xiàn)出電影質感的小竅門。比如,有一位主演老師雖然有一定年紀,但保養(yǎng)的很好,可他要演一個農民時,臉上皮膚曬斑的顏色如何處理?其實只需要拿筆這樣轉著點上去,曬得那種黝黑黝黑的紅血絲就出來了。過去的媒婆天天在外面風吹日曬的跑,頭發(fā)不可能洗得干凈、梳得整齊上門說親,這時候還要與扮演媒婆的群眾演員做好思想工作。所以,我們化妝也要照顧到群演,這些細節(jié)對影片質量影響相當大。

我?guī)煾档臓顟B(tài)對我影響挺大,她很隨性,喜歡自然,在哪里工作就會在哪里玩一下,了解當?shù)氐娘L俗文化,她雖到了退休年齡,可精神狀態(tài)一直很好,永遠像個少女一樣蹦蹦跳跳的,就覺得她的工作生活是一種很舒展的狀態(tài),這讓每一個來到她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美好,且同時把工作和學習做得很好。所以,現(xiàn)在我也把這種感覺帶到工作和生活中來,喜歡每天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干干凈凈的。其實有時候化妝并不是給人家看的,而是讓自己心情好,好的精神面貌也能更好的進入工作狀態(tài),對專業(yè)本身來說更有說服力,也是給別人最好的反饋。所以,同事們經常調侃我,說我是打扮最精致的化妝師。

微信圖片_2025-07-07_184529_582.jpg

守正創(chuàng)新下的博學活用

張靜:舞臺的妝造和服飾相比于舞美的其他方面,似乎迭代不那么快,你們如何看待經典傳承和時代創(chuàng)新的關系?

阮廉:守正創(chuàng)新是我想努力的方向。上一輩老藝術家們沉淀的經典、共建的審美,就是我們守正的傳統(tǒng),需要我們沉下心去摸索和吸收。打個比方,我們看秦香蓮,她永遠是苦頭素頭,任何劇種都是如此,她該帶些什么頭飾、在什么年齡段、哪一場戲帶花,哪一場戲不能帶,這些固定角色都是傳統(tǒng)不可隨意改動的。我們必須在傳統(tǒng)規(guī)定的框架里面才能做些許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否則就失去了根源,不是那個味道了。接下來,才是洋為我用、古為今用,即使現(xiàn)在新的材料、技術、模版出來,會讓妝造顯得更干凈,但這些新的東西只是方便我們更好地把傳統(tǒng)的東西發(fā)揚出來的介質。

郭銳銳:從戲曲方面看,脫離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是不存在的。首先,中國戲曲已經流傳幾千年了,每個人物形象、故事內容、服化道已經程式化的在百姓心中扎根了,經過歲月的沉淀刻進老百姓的基因里,成為一種特有的情結,所以這些基本的東西是不能變的。我們的創(chuàng)新應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思考如何讓傳統(tǒng)活在當下,如何在當下對傳統(tǒng)進行新的解讀,以現(xiàn)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從細節(jié)上賦予一部劇精神、溫度和更強的生命力,舞臺上科技進步也是為此而服務,這種精細化、專業(yè)性是能被觀眾感知到的。

比如特定環(huán)境下,戲曲服裝就需要用一個特別的布料,便于在激光燈的投射下從細節(jié)處襯托水袖的柔美,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從而提升整部劇的審美精度和高度。再比如對古裝服飾的創(chuàng)新,以前基本上是兩件上衣跟裙子,現(xiàn)在把里面的襯裙上下拼接做成了連衣裙,后面一個隱形拉鏈,換裝就非常快。

張靜:相形于舞美其他方面的投資,舞臺服化的投入可能小一些,但能起到細節(jié)見真章、以小見大的效果,可以講講你們在工作中這樣的閃光點嗎?

阮廉:妝造占比要看劇情需要,有時候來個大型古裝,群演多,頭面就會多,經費占比肯定就多。但有時候我們通過巧妙地處理可以在提升作品質地的同時節(jié)約成本。記得我參加荊州花鼓戲《情緣》制作時,當時請省京劇院的高原老師幫我們做妝造,妝造做完,我又在飾品上做了一點點調整,考慮到演員頭發(fā)造型如果配點綢點翠顯得身份太大,為了與角色身份適配,我就利用網上的古風頭飾玉石小花,配上一些絹花、發(fā)簪,然后給人物做了一個整體搭配,這樣價格更低,呈現(xiàn)出來的適配度卻更高,比賽后大家對頭飾反響都挺好的。

其實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僅配色更高級耐看,還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寓意,要符合人物身份,正如過去行家所說,“穿破不穿錯,帶舊不帶錯”,你可以帶很舊的東西,甚至不帶,但是不能帶不合適的東西。所以,我想盡可能多鉆研一些古代的妝造著作,多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傳統(tǒng)的織布、頭飾和畫作中的古老配色。舞臺藝術是一種視覺藝術,我們也需要從書畫章法、構圖色彩的角度,從傳統(tǒng)詩酒花茶文化的角度,從儒釋道意境的角度,從現(xiàn)代科技應用的角度多方位學習,擴展眼界,只有積累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才能把所思所學沉淀后用在舞臺上。只要和舞臺的適配度高,便于塑造人物形象,我覺得沒有絕對不可以做的嘗試,也沒有絕對不可以用的材質,這也是博學活用創(chuàng)新的地方。

微信圖片_2025-07-07_120124_897.jpg

阮廉為吳珍珍(左)、謝婷婷(右)參加戲碼頭錄制荊州花鼓戲《站花墻·摘花》選段化妝造型

張靜:二位老師平日里有些什么興趣愛好?這些興趣愛好與工作有聯(lián)動嗎?

阮廉:我平時喜歡唱歌彈琴,這些可以陶冶情操,改變心情;另一個就是喜歡追劇,特別是一些古裝劇,主要是特別喜歡研究劇中的妝造、服飾搭配,也會思考他們搭配中的破綻,以及有沒有更好的改進方法?!墩鐙謧鳌返姆液芟矚g,它妝造的清淡度和朝代的背景適配度很高,尤其是華妃,她那一個頭飾,是幾百萬租借過來的,誰都不敢靠近。電視劇里的近景很多,那種頭飾質感拿出來就是不一樣,而這種感覺是仿造做不來的,真的就是真的。我們妝造師基本的頭飾會做,但一些點翠或者更精致的頭面必須有工匠精神的專業(yè)師傅才做得出來。

《蒼蘭訣》中男主東方青蒼的服裝搭配對我也有啟發(fā),造型師拋開了對服飾的固化認知,沒有用頭冠,而用了那個地區(qū)最古老的物品做成不對等的發(fā)冠,一樣體現(xiàn)了人物和他所處環(huán)境的特征?!栋自妈笮恰返姆b與建筑物色系搭配很講究,我很喜歡那種色系。

郭銳銳:我平時喜歡種花草,每天下班會在陽臺觀察它們,看陽光照射下它們正反面的顏色、紋路變化,這些常常會啟發(fā)我服裝設計的思路,我設計的很多花樣靈感都來自它們,是很有趣的事。

張靜:好的,謝謝二位老師接受采訪!

后 記

微信圖片_2025-07-01_171620_539.jpg

阮廉(中)、郭銳銳(右)、張靜(左,筆者)

二位老師在各自的領域不斷深耕,又持續(xù)拓展自己思想的維度,以小見大?;蛟S舞臺藝術的某種程式化不僅意味著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傳統(tǒng),也在于“格物”致“新知”。廣泛的學習思索,才會為舞臺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機,于千變萬化中做好自我的審美提升。積累得夠,才能比較輕松地表達,讓傳統(tǒng)換新枝,婀娜并遒勁。藝術如此,生活亦如此。

阮廉&郭銳銳藝術簡歷

阮廉,畢業(yè)于湖北省華中師范大學音樂表演系,2006年考入湖北省荊州花鼓戲劇院。2010年開始接觸化妝造型至今,2019年師從浙江小百花越劇院一級化妝師王玲英學習化妝造型。已完成十余臺劇目造型,多次在全國及湖北獲獎。擅長的妝造有:戲曲妝、話劇妝、歌舞劇妝、影視劇妝、雜志妝,生活妝等等。

獲獎經歷:2012年擔任荊州花鼓戲《五女拜壽》化妝造型設計,該劇獲湖北省地方戲藝術節(jié)優(yōu)秀演出獎;2013年擔任荊州花鼓戲《情緣》化妝造型設計,該劇參加湖北藝術節(jié)演出;2016年擔任荊州花鼓戲《焚香記》化妝造型設計,參加荊州花鼓戲藝術節(jié)開幕式演出;2019年擔任現(xiàn)代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化妝造型設計,該劇獲十六屆文華大獎提名劇目獎;2020年擔任荊州當代廉政花鼓小戲《昨日重現(xiàn)》化妝服裝造型設計,該劇獲“李漁杯”首屆全國清廉戲曲“優(yōu)秀劇目”獎;2021年擔任荊州花鼓戲《紅荷》化妝造型設計,該劇獲楚天文華劇目獎、屈原文藝獎。

郭銳銳,2006年7月畢業(yè)于安徽省阜陽師范大學美術系藝術設計專業(yè)。湖北武穴文曲戲研究院副院長、服裝設計、湖北省舞臺美術學會會員、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自參加工作以來,曾先后擔任黃梅戲《老屋春秋》《滿江紅》,文曲戲《草鞋老太爺》《漁鼓聲聲》《江水謠》劇目服裝設計,其中《草鞋老太爺》2010年獲得第九屆楚天文華舞美設計三等獎;參與完成文曲戲《嬉蛙》《廣濟往事》劇目服裝設計,先后參加各類藝術節(jié)和藝術大賽。2023年獲得武穴市第二屆“最美志愿者”稱號。

友情鏈接

主辦單位: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政郵編:430071

鄂ICP備12015471號-2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2566號

獨家專訪 | 阮廉&郭銳銳:提升審美,耕耘美麗事業(yè)

發(fā)表時間:2025-07-08 來源:省文聯(lián)文學藝術院 作者:文字/張靜 視頻制作/陳旻旻

微信圖片_2025-07-01_171635_135.jpg

文藝家·阮廉(左)&郭銳銳(右)

阮廉,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音樂表演系,師從浙江小百花越劇院一級化妝師王玲英學習化妝造型。擔任現(xiàn)代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化妝造型設計,該劇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提名劇目獎;擔任荊州當代廉政花鼓小戲《昨日重現(xiàn)》化妝服裝造型設計,該劇榮獲“李漁杯”首屆全國清廉戲曲“優(yōu)秀劇目”獎;擔任荊州花鼓戲《紅荷》化妝造型設計,該劇榮獲楚天文華劇目獎、屈原文藝獎。

郭銳銳,湖北省武穴市文曲戲研究院副院長、服裝設計,湖北省舞臺美術學會會員、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擔任黃梅戲《老屋春秋》《滿江紅》、文曲戲《草鞋老太爺》《漁鼓聲聲》《江水謠》服裝設計,其中《草鞋老太爺》榮獲第九屆楚天文華舞美設計三等獎,參與完成文曲戲《嬉蛙》《廣濟往事》服裝設計并先后參加各類藝術節(jié)和藝術大賽。

前  言

本期『藝·同學』到訪嘉賓是湖北省舞美培訓班學員阮廉和郭銳銳,她們分別從事舞美妝造和服裝設計,在這份“美麗”事業(yè)的耕耘中收獲了各自的成長。帶著好奇,筆者在湖北省文聯(lián)對她們進行了采訪。

“美麗事業(yè)”的緣起

張靜:二位老師,上午好!能把妝造和服飾做成職業(yè)在很多人看來是很美好的事情,二位老師可否談談與這份職業(yè)的緣起?

阮廉:我是以演員身份考進荊州花鼓戲劇院的。前期在劇院里充當著多面手的角色,參加過團里的諸多演出,如戲曲、小品、舞蹈、唱歌,必要時還會客串晚會主持人。但我的主業(yè)是花旦演員,老師們都說我的表演還挺好,但面部平整度高,扮相出來很吃虧。那個時候我就開始研究化妝,覺得可以通過妝造加持,取長補短,讓自己的舞臺扮相更好看。后來一次大型晚會,由于帶妝時間特別長,我的臉開始大面積過敏紅腫出血,一直好不了,所以在修復皮膚的過程中就想到轉型妝造。下定決心后,我就找老師進入系統(tǒng)學習,轉為專業(yè)化妝師。

我們花鼓戲是民間小調,所以沒有特定的妝造模型,一開始只是模仿京劇。但北方劇大氣,一招一式非常程式化,而咱們地方戲是小調,更偏向于地方特色,需要更接地氣的表演,京劇妝造不是特別適合。雖然后來用北昆畫法對花鼓戲妝造做了改良,但仍有割裂感不能令人滿意。

后來機緣巧合下我遇到現(xiàn)在的妝造師傅,她涉獵廣博,不僅做戲曲、舞臺妝,還為很多影視、電視臺錄制節(jié)目做妝造。老師說一通百通,除了練技術,其他都是在練審美,需要不斷看不斷學新東西,然后再融會貫通。我學越劇妝造時就發(fā)現(xiàn)越劇特別柔美,后來我就把昆曲和越劇裝做了一個結合,使妝造表達在柔美和鏗鏘間找到一個平衡,最終形成現(xiàn)在這個適合我們自己劇種的妝面。

微信圖片_2025-07-07_120117_187.jpg

阮廉為吳珍珍參加戲碼頭錄制荊州花鼓戲《站花墻·摘花》選段化妝造型

郭銳銳:我有畫畫基礎,在大學學的是平面設計,之后考到武穴文曲戲研究院上班。縣級劇團創(chuàng)作型人才很少,特別是舞美、服化道設計都比較空缺。領導看我的專業(yè)與設計沾邊,就讓我做服裝設計。剛進劇團上班時,團里正在排黃梅戲《老屋春秋》,服裝設計的任務就交給了我。剛從學校出來,又第一次接觸戲曲,當時壓力極大,只好從最笨的模仿開始學習。

這部劇反映的是清末的故事,我就把各種清末劇找來看,還在網上找各種清末民初劇的服飾。查閱大量資料后,我先做了設計稿,確保服飾的款式、顏色都不出錯。導演通過了,可在武穴買不到合適的布料,資金也有限,就只能和領導一起來武漢漢正街批發(fā)布料。一臺戲,最起碼要為二三十位演員做衣服,每位演員還需要多種顏色的布料,且還要有相應顏色的壓邊,每種都需要精心挑選比對,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覺得好艱苦……

當時的我還沒有大舞美統(tǒng)一概念,只管盯著每個角色的服飾,整成五顏六色的,現(xiàn)在回頭去看,就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里。之后我就參與了團里每一次參賽劇目的創(chuàng)作。做《草鞋老太爺》時,我第一次接觸專業(yè)服裝設計老師和制作工廠,當時我們找到浙江的藍玲老師,把設計手稿一給她,她就直接帶我們到服裝庫把面料全部配好做出來,真是又快又專業(yè)!我才知道服裝設計原來可以在專業(yè)團隊的操作下一條龍流水線做出來,而我們平時身邊沒有這樣的條件,就算手稿設計出來,也很難落地,這就是我們縣級劇團服裝設計師的困擾。

與服裝設計相關的事,我們都需要親力親為,比如給演員量尺寸、與裁縫溝通、畫圖紙聯(lián)系繡花師傅、做配色……非?,嵥?,但這對我們是一種鍛煉。現(xiàn)在劇團條件慢慢好一些,創(chuàng)作一些參賽劇目,也會外請服裝設計師,主創(chuàng)老師做出設計圖就結束了,后面的具體實施落地還是由我來做,但每次能與這些老師交流學習,對我都是難得的機會。

微信圖片_20250707111749_21.jpg

郭銳銳為文曲戲《江水謠》設計服裝

像導演一樣思考

張靜:去年,二位老師參加了湖北省舞臺美術人才培訓班,有怎樣的收獲?

阮廉:去年在北京的學習,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發(fā)現(xiàn)學習的時候不用總盯著戲曲或者妝造一個領域,其實表演藝術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去參觀北京人藝時,向化妝師請教了一些問題,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演出雖然多為話劇類,但也運用到影視和戲曲的結合。戲曲有著更多程式化的夸張性表演,與現(xiàn)實有距離,而影視就比較生活化,越自然越好,與觀眾距離近,而話劇正好中和這兩樣,是有距離感的影視化表演,介于真實與藝術。以后我做話劇妝造時就要充分考慮到這個平衡。

任冬生老師說的“設計師要像導演一樣思考”對我啟發(fā)很大。我們做一臺戲就好像做一個美食綜合體,導演是主廚,舞美每個部門負責配菜、洗菜、擺盤,一起合作才能呈現(xiàn)一道完整的美食?,F(xiàn)在我會更主動的去前置思考,提前了解導演到底是怎樣的邏輯,是想做輕喜劇還是寫實風格,是極簡主義還是巴洛克式風格。就我的角色而言,在創(chuàng)作初期就要和服飾設計師緊密溝通,與項目有關的舞美每個行當橫向聯(lián)系,與導演共同探討角色定位和整體視覺基調,結合所有信息再設計演員的妝面頭飾,確保跟布景、燈光、服化道的色彩風格協(xié)調統(tǒng)一。

記得我們拍《紅河》的時候,有一個接生婆的關鍵小角色,那個年代的接生婆沒錢,由于頭飾簡單,整個人就隱沒在漆黑的背景中,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后,就馬上找服裝設計老師溝通,最后用角色衣服上特有的一個花色編成布條直接繞在頭上,就實現(xiàn)了角色在舞臺上藝術性和現(xiàn)實性的平衡協(xié)調。我們會看燈光,再定下設計的底色。同時,也會和道具組積極溝通,有時候我還會幫忙做些小扇子、碧玉簪之類的道具。例如以前我們的《金釵記》,定情木釵的道具要求戴在頭上,考慮要在色彩上與服飾化妝相匹配,由我們制作會比道具組老師更方便。

微信圖片_2025-07-07_120129_032.jpg

阮廉為謝婷婷參加戲碼頭錄制荊州花鼓戲《站花墻·摘花》選段化妝造型

郭銳銳:大舞美思想和換位導演思維對我影響也很大,讓我在做服裝設計時更加重視與其他各個部門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嘗試跳出框框,在統(tǒng)一的基礎上加入自己個人的構思。一個大舞美的環(huán)境下,我不僅要考慮統(tǒng)一舞美服裝,還要想到在整臺劇呈現(xiàn)的色系和風格中,服裝設計與整體配合的位置在哪里?如果布景都是昏暗的,而我要是做出的服飾顏色非常鮮艷,演員站在場上就比較突兀搶戲;如果一個戲以藍光為主,衣服又是粉色系的,這件衣服就會呈現(xiàn)為紫色,這些在設計時都要事先考慮到。

所以,我覺得設計過程中的溝通非常重要,如果語言表達不暢,就無法與團隊統(tǒng)一共建舞臺審美。在北京參加培訓時,為我們授課的老師不僅實踐經驗豐富,更厲害的是能把自己的設計理念以文字的形式提煉出來,以語言的方式準確表達,我學到了如何與導演、團隊有效溝通,溝通的難點和重點在哪里。

阮廉:是的,溝通方式真的非常重要!有時候我的建議導演未必能立馬接納,那就在實操中檢驗。試演、彩排階段,會請到很多團里的領導、同事、家屬、戲迷來看,綜合大家的意見,我們主創(chuàng)再討論反復改進。這就是戲曲的一部分,我們把作品做出來,不是每個人自己想象出來的,而是真實面對作品,并努力呈現(xiàn)給觀眾我們能做出來的最完美的部分。

微信圖片_20250707111749_22.jpg

郭銳銳為文曲戲《江水謠》設計服裝

張靜:阮廉老師,我注意到您無論是生活妝,還是各種舞臺、影視妝造,都曾深入學習過,可以講講學習不同妝造的感受嗎?

阮廉:其實這中間沒有決然的割裂,我本身就喜歡學新東西,遇到什么就自然去學了。我的本行是花鼓戲妝,首先要把戲曲妝學好。因為地方劇團還會承接很多晚會,于是就鍛煉化舞臺妝。做影視妝也是機緣巧合,《河西村的故事》被拍成電影時,我接觸到北京化電影妝的老師,她告訴我如何通過化妝體現(xiàn)出電影質感的小竅門。比如,有一位主演老師雖然有一定年紀,但保養(yǎng)的很好,可他要演一個農民時,臉上皮膚曬斑的顏色如何處理?其實只需要拿筆這樣轉著點上去,曬得那種黝黑黝黑的紅血絲就出來了。過去的媒婆天天在外面風吹日曬的跑,頭發(fā)不可能洗得干凈、梳得整齊上門說親,這時候還要與扮演媒婆的群眾演員做好思想工作。所以,我們化妝也要照顧到群演,這些細節(jié)對影片質量影響相當大。

我?guī)煾档臓顟B(tài)對我影響挺大,她很隨性,喜歡自然,在哪里工作就會在哪里玩一下,了解當?shù)氐娘L俗文化,她雖到了退休年齡,可精神狀態(tài)一直很好,永遠像個少女一樣蹦蹦跳跳的,就覺得她的工作生活是一種很舒展的狀態(tài),這讓每一個來到她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美好,且同時把工作和學習做得很好。所以,現(xiàn)在我也把這種感覺帶到工作和生活中來,喜歡每天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干干凈凈的。其實有時候化妝并不是給人家看的,而是讓自己心情好,好的精神面貌也能更好的進入工作狀態(tài),對專業(yè)本身來說更有說服力,也是給別人最好的反饋。所以,同事們經常調侃我,說我是打扮最精致的化妝師。

微信圖片_2025-07-07_184529_582.jpg

守正創(chuàng)新下的博學活用

張靜:舞臺的妝造和服飾相比于舞美的其他方面,似乎迭代不那么快,你們如何看待經典傳承和時代創(chuàng)新的關系?

阮廉:守正創(chuàng)新是我想努力的方向。上一輩老藝術家們沉淀的經典、共建的審美,就是我們守正的傳統(tǒng),需要我們沉下心去摸索和吸收。打個比方,我們看秦香蓮,她永遠是苦頭素頭,任何劇種都是如此,她該帶些什么頭飾、在什么年齡段、哪一場戲帶花,哪一場戲不能帶,這些固定角色都是傳統(tǒng)不可隨意改動的。我們必須在傳統(tǒng)規(guī)定的框架里面才能做些許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否則就失去了根源,不是那個味道了。接下來,才是洋為我用、古為今用,即使現(xiàn)在新的材料、技術、模版出來,會讓妝造顯得更干凈,但這些新的東西只是方便我們更好地把傳統(tǒng)的東西發(fā)揚出來的介質。

郭銳銳:從戲曲方面看,脫離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是不存在的。首先,中國戲曲已經流傳幾千年了,每個人物形象、故事內容、服化道已經程式化的在百姓心中扎根了,經過歲月的沉淀刻進老百姓的基因里,成為一種特有的情結,所以這些基本的東西是不能變的。我們的創(chuàng)新應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思考如何讓傳統(tǒng)活在當下,如何在當下對傳統(tǒng)進行新的解讀,以現(xiàn)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從細節(jié)上賦予一部劇精神、溫度和更強的生命力,舞臺上科技進步也是為此而服務,這種精細化、專業(yè)性是能被觀眾感知到的。

比如特定環(huán)境下,戲曲服裝就需要用一個特別的布料,便于在激光燈的投射下從細節(jié)處襯托水袖的柔美,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從而提升整部劇的審美精度和高度。再比如對古裝服飾的創(chuàng)新,以前基本上是兩件上衣跟裙子,現(xiàn)在把里面的襯裙上下拼接做成了連衣裙,后面一個隱形拉鏈,換裝就非???。

張靜:相形于舞美其他方面的投資,舞臺服化的投入可能小一些,但能起到細節(jié)見真章、以小見大的效果,可以講講你們在工作中這樣的閃光點嗎?

阮廉:妝造占比要看劇情需要,有時候來個大型古裝,群演多,頭面就會多,經費占比肯定就多。但有時候我們通過巧妙地處理可以在提升作品質地的同時節(jié)約成本。記得我參加荊州花鼓戲《情緣》制作時,當時請省京劇院的高原老師幫我們做妝造,妝造做完,我又在飾品上做了一點點調整,考慮到演員頭發(fā)造型如果配點綢點翠顯得身份太大,為了與角色身份適配,我就利用網上的古風頭飾玉石小花,配上一些絹花、發(fā)簪,然后給人物做了一個整體搭配,這樣價格更低,呈現(xiàn)出來的適配度卻更高,比賽后大家對頭飾反響都挺好的。

其實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僅配色更高級耐看,還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寓意,要符合人物身份,正如過去行家所說,“穿破不穿錯,帶舊不帶錯”,你可以帶很舊的東西,甚至不帶,但是不能帶不合適的東西。所以,我想盡可能多鉆研一些古代的妝造著作,多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傳統(tǒng)的織布、頭飾和畫作中的古老配色。舞臺藝術是一種視覺藝術,我們也需要從書畫章法、構圖色彩的角度,從傳統(tǒng)詩酒花茶文化的角度,從儒釋道意境的角度,從現(xiàn)代科技應用的角度多方位學習,擴展眼界,只有積累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才能把所思所學沉淀后用在舞臺上。只要和舞臺的適配度高,便于塑造人物形象,我覺得沒有絕對不可以做的嘗試,也沒有絕對不可以用的材質,這也是博學活用創(chuàng)新的地方。

微信圖片_2025-07-07_120124_897.jpg

阮廉為吳珍珍(左)、謝婷婷(右)參加戲碼頭錄制荊州花鼓戲《站花墻·摘花》選段化妝造型

張靜:二位老師平日里有些什么興趣愛好?這些興趣愛好與工作有聯(lián)動嗎?

阮廉:我平時喜歡唱歌彈琴,這些可以陶冶情操,改變心情;另一個就是喜歡追劇,特別是一些古裝劇,主要是特別喜歡研究劇中的妝造、服飾搭配,也會思考他們搭配中的破綻,以及有沒有更好的改進方法。《甄嬛傳》的服化我很喜歡,它妝造的清淡度和朝代的背景適配度很高,尤其是華妃,她那一個頭飾,是幾百萬租借過來的,誰都不敢靠近。電視劇里的近景很多,那種頭飾質感拿出來就是不一樣,而這種感覺是仿造做不來的,真的就是真的。我們妝造師基本的頭飾會做,但一些點翠或者更精致的頭面必須有工匠精神的專業(yè)師傅才做得出來。

《蒼蘭訣》中男主東方青蒼的服裝搭配對我也有啟發(fā),造型師拋開了對服飾的固化認知,沒有用頭冠,而用了那個地區(qū)最古老的物品做成不對等的發(fā)冠,一樣體現(xiàn)了人物和他所處環(huán)境的特征?!栋自妈笮恰返姆b與建筑物色系搭配很講究,我很喜歡那種色系。

郭銳銳:我平時喜歡種花草,每天下班會在陽臺觀察它們,看陽光照射下它們正反面的顏色、紋路變化,這些常常會啟發(fā)我服裝設計的思路,我設計的很多花樣靈感都來自它們,是很有趣的事。

張靜:好的,謝謝二位老師接受采訪!

后 記

微信圖片_2025-07-01_171620_539.jpg

阮廉(中)、郭銳銳(右)、張靜(左,筆者)

二位老師在各自的領域不斷深耕,又持續(xù)拓展自己思想的維度,以小見大。或許舞臺藝術的某種程式化不僅意味著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傳統(tǒng),也在于“格物”致“新知”。廣泛的學習思索,才會為舞臺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機,于千變萬化中做好自我的審美提升。積累得夠,才能比較輕松地表達,讓傳統(tǒng)換新枝,婀娜并遒勁。藝術如此,生活亦如此。

阮廉&郭銳銳藝術簡歷

阮廉,畢業(yè)于湖北省華中師范大學音樂表演系,2006年考入湖北省荊州花鼓戲劇院。2010年開始接觸化妝造型至今,2019年師從浙江小百花越劇院一級化妝師王玲英學習化妝造型。已完成十余臺劇目造型,多次在全國及湖北獲獎。擅長的妝造有:戲曲妝、話劇妝、歌舞劇妝、影視劇妝、雜志妝,生活妝等等。

獲獎經歷:2012年擔任荊州花鼓戲《五女拜壽》化妝造型設計,該劇獲湖北省地方戲藝術節(jié)優(yōu)秀演出獎;2013年擔任荊州花鼓戲《情緣》化妝造型設計,該劇參加湖北藝術節(jié)演出;2016年擔任荊州花鼓戲《焚香記》化妝造型設計,參加荊州花鼓戲藝術節(jié)開幕式演出;2019年擔任現(xiàn)代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化妝造型設計,該劇獲十六屆文華大獎提名劇目獎;2020年擔任荊州當代廉政花鼓小戲《昨日重現(xiàn)》化妝服裝造型設計,該劇獲“李漁杯”首屆全國清廉戲曲“優(yōu)秀劇目”獎;2021年擔任荊州花鼓戲《紅荷》化妝造型設計,該劇獲楚天文華劇目獎、屈原文藝獎。

郭銳銳,2006年7月畢業(yè)于安徽省阜陽師范大學美術系藝術設計專業(yè)。湖北武穴文曲戲研究院副院長、服裝設計、湖北省舞臺美術學會會員、湖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自參加工作以來,曾先后擔任黃梅戲《老屋春秋》《滿江紅》,文曲戲《草鞋老太爺》《漁鼓聲聲》《江水謠》劇目服裝設計,其中《草鞋老太爺》2010年獲得第九屆楚天文華舞美設計三等獎;參與完成文曲戲《嬉蛙》《廣濟往事》劇目服裝設計,先后參加各類藝術節(jié)和藝術大賽。2023年獲得武穴市第二屆“最美志愿者”稱號。

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郵政郵編:430071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鄂ICP備12015471號-2

国产a毛片高清日日夜,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传媒,怡春院怡红院国产a∨,国产免费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