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美術 音樂 曲藝 攝影 舞蹈 民間文藝 書法 電影 雜技 電視 文藝評論

專訪 | 何慧敏:從“寫字”到“寫心”,筆墨里的生命對話

發(fā)布時間: 2025-05-27 來源: 湖北文藝 作者: 文/常 森 [關閉窗口]

文藝家·何慧敏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中流印社顧問,湖北省書法院研究員,湖北省楚慈書畫院篆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原湖北楚簡書法研究院院長,湖北省書協(xié)理事、篆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漆書壁遇,簡上春秋

何慧敏生長于楚國故地,自18歲偶遇古籍《康熙字典》篆書部首后,便被這古意盎然的文字深深吸引,開始了習書之路。2001年,何慧敏在武漢崇文書店讀到了一本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后,驚嘆此書之出色,這對于當時正陷入創(chuàng)作瓶頸的何慧敏猶如迷霧中的一把明火,讓他看到了超越原本思維枷鎖的可能,又或是說一種解放自身書法桎梏的一道利劍。于是他開始在寒冬中挑燈夜讀,一頁頁地翻閱著各種文獻資料學習,自此與楚簡結下了緣分。

何慧敏強調“簡”是與“碑”“帖”共同三足鼎立的重要一極。從殷商甲骨到秦代刻石,這些傳世的篆書典范都是“刀筆吏”的杰作,不可避免地帶著工藝加工的痕跡。而楚簡等簡書文字作為古人的“大眾文字”,其在被書寫后則更貼近書法的原始生命力——流暢的筆勢、自然的提按、生動的節(jié)奏等等,這些在石刻文字中消失的“書寫性”,在簡書的墨跡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

習書至今,何慧敏一直都鐘情于楚簡,并為推廣楚簡文化作出諸多貢獻。他主張“書法不應是象牙塔里的擺設”,走進大學課堂教授學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撰《中國書法典藏·楚簡卷》等書籍,降低學習門檻。同時,何慧敏也在自己的視頻號上發(fā)布關于書寫楚簡文字的教學視頻,力求讓更多人擁有研習書法的機會。

何慧敏的楚簡作品,富有流美浪漫之風,也或許是出于一直以來對書法藝術的敬畏之心,他的文字始終透露著一種于天地間的率真之心,這種真誠也恰恰是何慧敏筆墨人生中的一大重要品質。

何慧敏《典出報樸子》68×137cm

書法之道:為文,取法其上

何慧敏堅信真正的書法之道必然是書寫上的勤勉刻苦與審美上的認知提升相結合,所謂理論與實踐的“兩手抓”。何慧敏是如此言說的,也是如此行動的。他的書房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可謂書盈四壁、卷帙浩繁,光是《世說新語》就有六個版本。他深知楚簡之所以會被忽視,與其文字上的識讀障礙有很大關系,這種障礙不單單是對觀眾而言,對創(chuàng)作者同樣存在,“中國的文化就是漢字文化,書法的載體就是漢字,離開了這個載體,那就不是書法,而是寫字了”。

多年來,何慧敏堅持不懈地閱讀與研習,涉及面之廣令人驚嘆:從中國古文字到日本篆書,從篆書到楷書。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通過數(shù)年如一日地書寫與研究,到今天,無需任何字典,何慧敏便可以書寫任何文體的任何文字,已然做到了對于字形字義了然于心,“下筆如有神”。

何慧敏《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68×137cm

不過,何慧敏研習古文字不單單是為了識字、認字,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與審美認知,“識真方能寫,眼明手自隨”。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楚文化占據(jù)了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郭店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先秦時期儒、道等學派的重要觀念。何慧敏直言:“寫字百年不如開悟一刻”,書法需要超越技巧的文化敏感度。

“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也正是因為對楚簡文化的深刻領悟,何慧敏書法飛白中的筆斷意連在舍棄瑣碎細節(jié)的同時實現(xiàn)了更高層次的神韻傳達,做到了“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在楚簡書法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何慧敏節(jié)錄《鄧析子》

跨越時間的生命對話

雖然當下書法存在著“實用性不強”“不被真誠對待”的困境和陷入追求形式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泥潭中,但何慧敏卻始終葆有真誠之心,從未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書寫。他始終認為書法是純粹的、美的藝術,關乎人的精神活動,他也時常教誨自己的學生,不可心浮氣躁,要始終保持謙遜之心,不要隨意評價他人的書法作品,以免落得隔靴搔癢之嫌。

“書法藝術是幾十年嘔心瀝血的苦行僧藝術”,腳踏實地,戒驕戒躁,抱著敬畏之心去感知書法藝術,是他對當代年輕人學習書法乃至生活方面的忠告。朱自清先生在《談美》中所言:“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何慧敏丟去浮躁、驕傲、功利,他帶著對書法最純粹的熱愛在筆墨飛揚的海洋中掀起了一股巨浪。


何慧敏 節(jié)飲食 能文章 長壽考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何慧敏感嘆時間的飛逝,他回憶起自己年少時的缺憾,為了謀生而不得不從事自己并不喜歡的行業(yè)。他希望當代年輕人珍惜資源,多閱讀、多思考,堅持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在談及初學者該如何學習書法時,何慧敏建議初學者從篆隸入手,跳出楷書“基礎論”的桎梏,從一筆一畫中感受歷史的厚重,感受文化巨變的痕跡,從中慢慢領悟書法文化的筆墨藝術。

傳統(tǒng)與潮流融匯,中國書法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歲月中演化出萬千氣象,續(xù)寫千年文脈的同時,也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精彩的中國故事。何慧敏堅信書法是中國人精神里的DNA,他將堅守著自己的堅守,繼續(xù)徜徉在書法之路上。

c697cf68fd94eac60b3a8e63e25d2856.jpg

何慧敏:篆書斗方 吞舟之魚,不游支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何則,具志極遠也。

何敏慧藝術簡歷

何慧敏,又名會溟。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中流印社顧問,湖北省書法院研究員,湖北省楚慈書畫院篆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原湖北楚簡書法研究院院長,湖北省書協(xié)理事、篆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出版有《湖北代表書家作品集——何慧敏卷》,《國學經(jīng)典名句書寫(新課標書法教材》(湖北美術出版社),《楚簡書法文字編》(《中國書法》雜志社),《楚簡集字叢帖》(中國藝術出版社),《中國書法藝術典藏·楚簡卷·郭店楚墓竹簡》(《中國書法》雜志社),《中國書法藝術典藏·望山楚簡》(《中國書法》雜志社),《問道經(jīng)典一一何慧敏楚簡書法小品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楚文字集字帖·古詩文句二百則》《楚文字集字帖·古今聯(lián)語二百則》(榮寶齋出版社),《何慧敏楚文字楹聯(lián)書法作品集》(武漢大學出版社)。

友情鏈接

主辦單位: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政郵編:430071

鄂ICP備12015471號-2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2566號

專訪 | 何慧敏:從“寫字”到“寫心”,筆墨里的生命對話

發(fā)表時間:2025-05-27 來源:湖北文藝 作者:文/常 森

文藝家·何慧敏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中流印社顧問,湖北省書法院研究員,湖北省楚慈書畫院篆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原湖北楚簡書法研究院院長,湖北省書協(xié)理事、篆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漆書壁遇,簡上春秋

何慧敏生長于楚國故地,自18歲偶遇古籍《康熙字典》篆書部首后,便被這古意盎然的文字深深吸引,開始了習書之路。2001年,何慧敏在武漢崇文書店讀到了一本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后,驚嘆此書之出色,這對于當時正陷入創(chuàng)作瓶頸的何慧敏猶如迷霧中的一把明火,讓他看到了超越原本思維枷鎖的可能,又或是說一種解放自身書法桎梏的一道利劍。于是他開始在寒冬中挑燈夜讀,一頁頁地翻閱著各種文獻資料學習,自此與楚簡結下了緣分。

何慧敏強調“簡”是與“碑”“帖”共同三足鼎立的重要一極。從殷商甲骨到秦代刻石,這些傳世的篆書典范都是“刀筆吏”的杰作,不可避免地帶著工藝加工的痕跡。而楚簡等簡書文字作為古人的“大眾文字”,其在被書寫后則更貼近書法的原始生命力——流暢的筆勢、自然的提按、生動的節(jié)奏等等,這些在石刻文字中消失的“書寫性”,在簡書的墨跡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

習書至今,何慧敏一直都鐘情于楚簡,并為推廣楚簡文化作出諸多貢獻。他主張“書法不應是象牙塔里的擺設”,走進大學課堂教授學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撰《中國書法典藏·楚簡卷》等書籍,降低學習門檻。同時,何慧敏也在自己的視頻號上發(fā)布關于書寫楚簡文字的教學視頻,力求讓更多人擁有研習書法的機會。

何慧敏的楚簡作品,富有流美浪漫之風,也或許是出于一直以來對書法藝術的敬畏之心,他的文字始終透露著一種于天地間的率真之心,這種真誠也恰恰是何慧敏筆墨人生中的一大重要品質。

何慧敏《典出報樸子》68×137cm

書法之道:為文,取法其上

何慧敏堅信真正的書法之道必然是書寫上的勤勉刻苦與審美上的認知提升相結合,所謂理論與實踐的“兩手抓”。何慧敏是如此言說的,也是如此行動的。他的書房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可謂書盈四壁、卷帙浩繁,光是《世說新語》就有六個版本。他深知楚簡之所以會被忽視,與其文字上的識讀障礙有很大關系,這種障礙不單單是對觀眾而言,對創(chuàng)作者同樣存在,“中國的文化就是漢字文化,書法的載體就是漢字,離開了這個載體,那就不是書法,而是寫字了”。

多年來,何慧敏堅持不懈地閱讀與研習,涉及面之廣令人驚嘆:從中國古文字到日本篆書,從篆書到楷書。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通過數(shù)年如一日地書寫與研究,到今天,無需任何字典,何慧敏便可以書寫任何文體的任何文字,已然做到了對于字形字義了然于心,“下筆如有神”。

何慧敏《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68×137cm

不過,何慧敏研習古文字不單單是為了識字、認字,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與審美認知,“識真方能寫,眼明手自隨”。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楚文化占據(jù)了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郭店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先秦時期儒、道等學派的重要觀念。何慧敏直言:“寫字百年不如開悟一刻”,書法需要超越技巧的文化敏感度。

“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也正是因為對楚簡文化的深刻領悟,何慧敏書法飛白中的筆斷意連在舍棄瑣碎細節(jié)的同時實現(xiàn)了更高層次的神韻傳達,做到了“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在楚簡書法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何慧敏節(jié)錄《鄧析子》

跨越時間的生命對話

雖然當下書法存在著“實用性不強”“不被真誠對待”的困境和陷入追求形式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泥潭中,但何慧敏卻始終葆有真誠之心,從未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書寫。他始終認為書法是純粹的、美的藝術,關乎人的精神活動,他也時常教誨自己的學生,不可心浮氣躁,要始終保持謙遜之心,不要隨意評價他人的書法作品,以免落得隔靴搔癢之嫌。

“書法藝術是幾十年嘔心瀝血的苦行僧藝術”,腳踏實地,戒驕戒躁,抱著敬畏之心去感知書法藝術,是他對當代年輕人學習書法乃至生活方面的忠告。朱自清先生在《談美》中所言:“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何慧敏丟去浮躁、驕傲、功利,他帶著對書法最純粹的熱愛在筆墨飛揚的海洋中掀起了一股巨浪。


何慧敏 節(jié)飲食 能文章 長壽考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何慧敏感嘆時間的飛逝,他回憶起自己年少時的缺憾,為了謀生而不得不從事自己并不喜歡的行業(yè)。他希望當代年輕人珍惜資源,多閱讀、多思考,堅持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在談及初學者該如何學習書法時,何慧敏建議初學者從篆隸入手,跳出楷書“基礎論”的桎梏,從一筆一畫中感受歷史的厚重,感受文化巨變的痕跡,從中慢慢領悟書法文化的筆墨藝術。

傳統(tǒng)與潮流融匯,中國書法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歲月中演化出萬千氣象,續(xù)寫千年文脈的同時,也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精彩的中國故事。何慧敏堅信書法是中國人精神里的DNA,他將堅守著自己的堅守,繼續(xù)徜徉在書法之路上。

c697cf68fd94eac60b3a8e63e25d2856.jpg

何慧敏:篆書斗方 吞舟之魚,不游支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何則,具志極遠也。

何敏慧藝術簡歷

何慧敏,又名會溟。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中流印社顧問,湖北省書法院研究員,湖北省楚慈書畫院篆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原湖北楚簡書法研究院院長,湖北省書協(xié)理事、篆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出版有《湖北代表書家作品集——何慧敏卷》,《國學經(jīng)典名句書寫(新課標書法教材》(湖北美術出版社),《楚簡書法文字編》(《中國書法》雜志社),《楚簡集字叢帖》(中國藝術出版社),《中國書法藝術典藏·楚簡卷·郭店楚墓竹簡》(《中國書法》雜志社),《中國書法藝術典藏·望山楚簡》(《中國書法》雜志社),《問道經(jīng)典一一何慧敏楚簡書法小品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楚文字集字帖·古詩文句二百則》《楚文字集字帖·古今聯(lián)語二百則》(榮寶齋出版社),《何慧敏楚文字楹聯(lián)書法作品集》(武漢大學出版社)。

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郵政郵編:430071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鄂ICP備12015471號-2

国产a毛片高清日日夜,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传媒,怡春院怡红院国产a∨,国产免费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