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美術 音樂 曲藝 攝影 舞蹈 民間文藝 書法 電影 雜技 電視 文藝評論

戰(zhàn)疫 · 正青春 ——抗疫一線“90后“青年群像聚焦(九)

發(fā)布時間: 2020-04-24 來源: 湖北文藝網(wǎng) 作者: [關閉窗口]

今天推出“戰(zhàn)疫·正青春”專欄故事篇第四輯,講述江西、貴州、黑龍江援鄂醫(yī)療隊的“90”后付苑歆、王治美和郭哲的戰(zhàn)疫故事!

我們是90后  宋建春 攝

與長江留影  史棟華

戰(zhàn)疫·正青春

專欄故事篇第四輯

 付苑歆:

青春正芳華,莫負好時光。

在江西援隨醫(yī)療隊389名“白衣戰(zhàn)士”中,女性占三分之二,其中,有一支特別年輕的生力軍,她們的共同標簽就是“90后”。集結號一吹響,愛說愛笑愛美的她們,勇披“戰(zhàn)袍”,無畏無懼,慷慨“逆行”,在戰(zhàn)“疫”前線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3月5日16時50分,付苑歆和她的隊友準時出現(xiàn)在湖北隨縣人民醫(yī)院隔離病區(qū)的換衣間。

防護服、膠鞋、手套、護目鏡、口罩……盡管已經(jīng)非常熟練,但嚴格按照流程穿戴好,她仍然花了20多分鐘。“第一次全副武裝后,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大白’。”她笑著,眼里閃著光。

由信豐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護士,轉換為援隨醫(yī)療戰(zhàn)士,她已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奮戰(zhàn)了一個月之久。“對自己的表現(xiàn)還算滿意,幫上了忙,沒有添亂。”她的言語間透著自豪。一個多月前,每每看到各地醫(yī)護人員出征武漢的新聞,24歲的她,“總是感覺熱血沸騰,我也想去,想貢獻一分自己的力量。”所以,當醫(yī)院一發(fā)出通知,她就第一時間報了名,對父母先斬后奏。“看到我的工作照片,家人在叮囑之余,也為我感到驕傲。”

2月9日,她第一次進入隔離病房。“心里多少有些忐忑、緊張,但我努力讓自己表現(xiàn)得淡定一些,不能讓患者看出來。”她補充道,“雖然經(jīng)過了培訓,但真正開始面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說一點都不害怕,那是假話。不過,這種恐懼一閃而過,容不得我們退縮。”

付苑歆在工作中

“要說病房里有哪些困難?口渴也算吧!”她直爽地回答。如果上小晚班——17時30分至次日凌晨1時,她從中午飯后就不敢喝水,“因為實在是不習慣穿紙尿褲,萬一上班中途想上廁所就麻煩了??柿?,就咽咽口水,潤潤喉嚨,熬到半夜時,真是口干舌燥。不過,女戰(zhàn)士適應力很強!”舉起拳頭,她笑了。

實際上,穿著悶熱的防護服,在護目鏡、口罩等重重遮擋下,戴著兩層手套,打針、抽血、量體溫……這些平日輕而易舉的操作,這時都顯得笨拙、艱難。讓付苑歆覺得很有成就感的是,“每次都能一針見血,沒有讓病人多遭罪。”她的聲音響亮。

在病房里,學著前輩們救人的她們,也收獲了太多的感動。在隔離病區(qū),拖地、消殺等工作都要護理人員完成,“穿上防護服干這些活,不到10分鐘就開始喘粗氣?;颊邆兛丛谘劾?,體諒在心里。“真的好感謝你們!從那么遠過來護理我們,在家你們也是父母的‘心尖肉’啊!”聽到這些話,付苑歆和她的小伙伴們都會心頭一熱,分外溫暖。后來,輕癥病房的衛(wèi)生,都是患者自己動手。

付苑歆在給患者抽血中

2月6日22時,在出征臨上飛機的那刻,她在朋友圈寫道——“非典”那年,我7歲,全世界都在保護我們?,F(xiàn)在有幸成為一名醫(yī)護人員,這一次,換我們保護世界……

圖文:杜培清

 王治美:

在時間的生命線上閃光

“我的第一個偶像,就是南丁格爾”

今年26歲的王治美,當白衣天使已有6個年頭了。

她最喜歡說的話就是:南丁格爾是我最喜歡的人,是我的第一個偶像。沒想到她也和南丁格爾一樣上了戰(zhàn)場,只不過是另外一個不同凡響的特殊戰(zhàn)場:抗擊疫情戰(zhàn)。當她得知湖北疫情嚴重亟需醫(yī)護人員支援抗疫一線的情況時,主動地向醫(yī)院提交了請戰(zhàn)書,準備隨時待命。

王治美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當她把消息告訴家里人時,誰都不同意,但最終還是拗不過心意已決的她。臨行前,媽媽一直抓著她的手不放:你這個犟娃子,怎么說你才好呢——你可得好好的!

在病房中忙碌工作的王治美

1月27日,王治美作為貴州省馳援鄂州的第一批醫(yī)療隊隊員,奔赴到第一個“戰(zhàn)場”——鄂鋼醫(yī)院,接受了第一個任務——消毒。她長的嬌小,身高不到一米六,可消毒藥水箱足足有40斤重,不一會就汗流浹背。由于身體過度的透支,一時缺氧,人有些暈轉起來,咬著牙,硬是堅持到了交班的時候。回寢室后,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肩上被勒出了一道道的血印子。

奮戰(zhàn)一周后,從普通病房到了重癥醫(yī)學科。每天打針、輸液、配藥,打掃病房衛(wèi)生、噴灑消毒,還要為患者擦洗身體,處理大小便、翻身……這一切近乎碎片化的繁瑣而重復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王治美毫無怨言。

忙碌的她,每每被患者追問:“小護士,你從哪里來啊?”

“貴州!我是貴州醫(yī)療隊的。”

準備消毒工作的王治美

“一分一秒,都是以死扛的力量救死扶傷”

ICU病房內,血透儀都是為病情很重的患者準備的,一分一秒都不能有閃失。

有一天,為了救治一個高危病人,從深夜22:30到翌日06:30,王治美一直守在床前,“死盯”著血透儀。一般情況下,護理人員通常值班為6小時,但她卻連續(xù)超負荷地工作了整整10個小時。

“當時特別想上廁所,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啊,最后還是扛過來了。”王治美說話的語氣帶有幾分羞澀。有了這次體會,她每天只吃兩頓飯,輪到自己當班的時候,更是不敢多吃。

為了緩解病人的痛苦,王治美也常常跟病人說說話、鼓鼓勁。記憶尤深的是,有一個和她同齡的女孩子做血液透析,不能說話,王治美就輕輕地呼喊她的名字,不停地鼓勵她。

“雖然不知道她能不能聽見,但是我要這么做。”王治美的話充滿了溫暖和愛。

“我長大了,可以保護別人了”

王治美先后轉戰(zhàn)“三個戰(zhàn)場”,從鄂鋼醫(yī)院到ICU病房,最后到了鄂州市中心醫(yī)院,每一個地方都是壓擔子,上坎子,先后護理了近五十位患者。她最開心的時刻,莫過于那些治愈的、或者重癥轉輕的病人,帶著笑容從這兒離開,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還記得第一個轉出重癥病房的是一位大哥,別提有多么的激動和高興了。

3月10日那一天,是個特別晴朗的好日子。40多個熱血青年突擊入黨,他們一個個緊握拳頭,在黨旗下宣讀自己的誓言。當天,王治美站到了這個無上光榮的特殊行列,不禁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人生當中有很多個晴天,也會有很多個雨天,不管是什么天,都要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用她的話來詮釋就是:我是一名90后,但我們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在這次抗疫戰(zhàn)中,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90后”是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一代,也告訴大家“90后”已經(jīng)長大了,成為可以保護別人的人!”

在鄂州鳳凰山莊瞬間留影的王治美

“媽媽的味道,鄂州的味道”

王治美是個大姑娘了,但在媽媽的眼里永遠都是個孩子??僧攱寢尩囊灿凶约旱乃樗槟睿簞e老是工作忙啊忙的,都這么大了,還單著,小心嫁不出去喲。王治美撒著嬌說:那好嘛,我就和你過一輩子!

城春草木深,一別兩依依。說真的,到鄂州來,王治美一直特別懷念家鄉(xiāng),尤其是媽媽的味道:平日里,在云蒸霞蔚的苗寨里,吃一碗媽媽做的松針熏肉,是多么愜意的事啊??梢换厝?,鄂州的蓮藕湯又在夢鄉(xiāng)里回蕩。3月20日,王治美完成了長達53天的一線抗“疫”戰(zhàn),踏上了返程路。鄂州為凱旋歸來的英雄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場面,每一個車身上的一條條橫幅分外醒目,映入眼簾:謝謝您,為鄂州拼過命!王治美和隊友們戴著口罩,淚流滿面,她覺得,能夠站在貴州援鄂醫(yī)療隊隊列當中,感到由衷的自豪。

不久前,她還收獲到了一份殊榮:全國衛(wèi)生健康系統(tǒng)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圖文:朱寒霜

 郭哲:

最想看到你們的笑容

郭哲,90后,黑龍江省首批支援湖北孝感醫(yī)療隊隊員、伊春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護士。來到湖北孝感后,他被安排到應城市中醫(yī)醫(yī)院新冠肺炎救治重癥病房工作。

“從伊春出發(fā)來孝感的,來到這就是為了盡一份力。作為一名醫(yī)護人員,治病救人是我的職責和使命。”郭哲說。每天差不多工作到凌晨2時才下班,消毒、脫掉厚厚的防護服,再消毒,做好個人清潔,回到酒店洗完澡,已是凌晨4時。

湖北攝影家為郭哲拍攝照片  毛峰

2月11日,郭哲瞞著80多歲的奶奶惜別母親、妻子和剛剛2周歲的兒子毅然隨隊出征不遠千里來到孝感幫助應城人民抗擊疫情“非常想家,想家人,有時做夢會夢見,2歲的兒子非常懂事……”提到家人,郭哲聲音有些低沉每當視頻時縱有太多的不舍可看到兒子稚嫩陽光的小臉郭哲心中的堅強和樂觀陡增……

郭哲負責的病區(qū)收治的都是重癥患者,身體乏力,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極易發(fā)生變化,需要24小時實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除正常的醫(yī)護治療外,每隔1個小時要給患者按摩身體,喂飯喂水、處理大小,擦洗身體,也都由他和同事完成。

郭哲在抗疫一線

“我們這里是疫區(qū)的第一線,最前沿,為避免感染,每次進入病房前,做好個人防護等準備工作很重要,要穿三層厚厚的防護服,戴好護目鏡和口罩,對裸露出來的皮膚,還要用膠帶粘住。”郭哲說,這樣厚重的防護裝備一層一層套在身上,非常悶熱,體力消耗也遠超平常,沒有片刻休息的工作6個小時,完全是靠毅力在堅持。

為了節(jié)約裝備、節(jié)省時間,郭哲和同事們中間不能吃飯喝水,也不能上廁所,否則防護服就報廢了。身處異地郭哲從剛來的時候在飲食、氣溫、與人交流等方面的不適應到慢慢地、一次又一次被感動。“當?shù)卣?,工作人員在生活服務保障上,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想盡一切的辦法為我們改善伙食,每天換著花樣做我們喜歡吃的,需要什么隨時送到,讓我們很感動。在醫(yī)院里,從患者到當?shù)氐尼t(yī)護人員,每個人都特別的熱情。” 郭哲說。

郭哲在認真記錄病人相關數(shù)據(jù)

令郭哲難以忘懷的,是接觸的一位40多歲的男患者,當他得知郭哲來自2000公里之外的黑龍江伊春時,眼含熱淚,伸出大拇指,用微弱的聲音對郭哲說,“黑龍江好、伊春好,你們來了,我有信心了,真心感謝黑龍江,感謝你們……”

因為病房都是重癥患者,病情變化快,有的患者情緒波動大,心理容易崩潰,給治療帶來困難。做好護理的同時,郭哲他們還要為患者做心理疏導,使其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

就在前幾天,病房里一位86歲的老大爺,因為肺部還有炎癥沒有吸收,情緒焦慮,家人又不能在身邊陪伴,出現(xiàn)不配合治療想輕生的舉動。郭哲耐心地陪著老人說了近2個小時的話,疏導老人的心理,承諾幫他聯(lián)系家屬,樹立信心,安心治病,老人才放下心理負擔,情緒終于穩(wěn)定。“現(xiàn)在情況越來越好,患者的總量越來越少,總體形勢在變好。” 對戰(zhàn)勝疫情,郭哲信心滿滿的說。

郭哲  毛峰

正如郭哲在日志里寫的:“我相信,我們眾志成城,很快就會戰(zhàn)勝疫情,我們一定會保全大家回到小家。希望某一天有機會我還會回到這里,來看看藏在口罩后,可愛的你們,看看你們璀璨的笑臉,那時候,我們討論的不再是患者的病情,而是把酒言歡,嘮嘮家常……”

文:伍洪濤 王德強  圖:毛峰

友情鏈接

主辦單位: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政郵編:430071

鄂ICP備12015471號-2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2566號

戰(zhàn)疫 · 正青春 ——抗疫一線“90后“青年群像聚焦(九)

發(fā)表時間:2020-04-24 來源:湖北文藝網(wǎng) 作者:

今天推出“戰(zhàn)疫·正青春”專欄故事篇第四輯,講述江西、貴州、黑龍江援鄂醫(yī)療隊的“90”后付苑歆、王治美和郭哲的戰(zhàn)疫故事!

我們是90后  宋建春 攝

與長江留影  史棟華

戰(zhàn)疫·正青春

專欄故事篇第四輯

 付苑歆:

青春正芳華,莫負好時光。

在江西援隨醫(yī)療隊389名“白衣戰(zhàn)士”中,女性占三分之二,其中,有一支特別年輕的生力軍,她們的共同標簽就是“90后”。集結號一吹響,愛說愛笑愛美的她們,勇披“戰(zhàn)袍”,無畏無懼,慷慨“逆行”,在戰(zhàn)“疫”前線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3月5日16時50分,付苑歆和她的隊友準時出現(xiàn)在湖北隨縣人民醫(yī)院隔離病區(qū)的換衣間。

防護服、膠鞋、手套、護目鏡、口罩……盡管已經(jīng)非常熟練,但嚴格按照流程穿戴好,她仍然花了20多分鐘。“第一次全副武裝后,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大白’。”她笑著,眼里閃著光。

由信豐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護士,轉換為援隨醫(yī)療戰(zhàn)士,她已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奮戰(zhàn)了一個月之久。“對自己的表現(xiàn)還算滿意,幫上了忙,沒有添亂。”她的言語間透著自豪。一個多月前,每每看到各地醫(yī)護人員出征武漢的新聞,24歲的她,“總是感覺熱血沸騰,我也想去,想貢獻一分自己的力量。”所以,當醫(yī)院一發(fā)出通知,她就第一時間報了名,對父母先斬后奏。“看到我的工作照片,家人在叮囑之余,也為我感到驕傲。”

2月9日,她第一次進入隔離病房。“心里多少有些忐忑、緊張,但我努力讓自己表現(xiàn)得淡定一些,不能讓患者看出來。”她補充道,“雖然經(jīng)過了培訓,但真正開始面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說一點都不害怕,那是假話。不過,這種恐懼一閃而過,容不得我們退縮。”

付苑歆在工作中

“要說病房里有哪些困難?口渴也算吧!”她直爽地回答。如果上小晚班——17時30分至次日凌晨1時,她從中午飯后就不敢喝水,“因為實在是不習慣穿紙尿褲,萬一上班中途想上廁所就麻煩了??柿?,就咽咽口水,潤潤喉嚨,熬到半夜時,真是口干舌燥。不過,女戰(zhàn)士適應力很強!”舉起拳頭,她笑了。

實際上,穿著悶熱的防護服,在護目鏡、口罩等重重遮擋下,戴著兩層手套,打針、抽血、量體溫……這些平日輕而易舉的操作,這時都顯得笨拙、艱難。讓付苑歆覺得很有成就感的是,“每次都能一針見血,沒有讓病人多遭罪。”她的聲音響亮。

在病房里,學著前輩們救人的她們,也收獲了太多的感動。在隔離病區(qū),拖地、消殺等工作都要護理人員完成,“穿上防護服干這些活,不到10分鐘就開始喘粗氣?;颊邆兛丛谘劾?,體諒在心里。“真的好感謝你們!從那么遠過來護理我們,在家你們也是父母的‘心尖肉’??!”聽到這些話,付苑歆和她的小伙伴們都會心頭一熱,分外溫暖。后來,輕癥病房的衛(wèi)生,都是患者自己動手。

付苑歆在給患者抽血中

2月6日22時,在出征臨上飛機的那刻,她在朋友圈寫道——“非典”那年,我7歲,全世界都在保護我們?,F(xiàn)在有幸成為一名醫(yī)護人員,這一次,換我們保護世界……

圖文:杜培清

 王治美:

在時間的生命線上閃光

“我的第一個偶像,就是南丁格爾”

今年26歲的王治美,當白衣天使已有6個年頭了。

她最喜歡說的話就是:南丁格爾是我最喜歡的人,是我的第一個偶像。沒想到她也和南丁格爾一樣上了戰(zhàn)場,只不過是另外一個不同凡響的特殊戰(zhàn)場:抗擊疫情戰(zhàn)。當她得知湖北疫情嚴重亟需醫(yī)護人員支援抗疫一線的情況時,主動地向醫(yī)院提交了請戰(zhàn)書,準備隨時待命。

王治美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當她把消息告訴家里人時,誰都不同意,但最終還是拗不過心意已決的她。臨行前,媽媽一直抓著她的手不放:你這個犟娃子,怎么說你才好呢——你可得好好的!

在病房中忙碌工作的王治美

1月27日,王治美作為貴州省馳援鄂州的第一批醫(yī)療隊隊員,奔赴到第一個“戰(zhàn)場”——鄂鋼醫(yī)院,接受了第一個任務——消毒。她長的嬌小,身高不到一米六,可消毒藥水箱足足有40斤重,不一會就汗流浹背。由于身體過度的透支,一時缺氧,人有些暈轉起來,咬著牙,硬是堅持到了交班的時候?;貙嬍液?,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肩上被勒出了一道道的血印子。

奮戰(zhàn)一周后,從普通病房到了重癥醫(yī)學科。每天打針、輸液、配藥,打掃病房衛(wèi)生、噴灑消毒,還要為患者擦洗身體,處理大小便、翻身……這一切近乎碎片化的繁瑣而重復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王治美毫無怨言。

忙碌的她,每每被患者追問:“小護士,你從哪里來啊?”

“貴州!我是貴州醫(yī)療隊的。”

準備消毒工作的王治美

“一分一秒,都是以死扛的力量救死扶傷”

ICU病房內,血透儀都是為病情很重的患者準備的,一分一秒都不能有閃失。

有一天,為了救治一個高危病人,從深夜22:30到翌日06:30,王治美一直守在床前,“死盯”著血透儀。一般情況下,護理人員通常值班為6小時,但她卻連續(xù)超負荷地工作了整整10個小時。

“當時特別想上廁所,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啊,最后還是扛過來了。”王治美說話的語氣帶有幾分羞澀。有了這次體會,她每天只吃兩頓飯,輪到自己當班的時候,更是不敢多吃。

為了緩解病人的痛苦,王治美也常常跟病人說說話、鼓鼓勁。記憶尤深的是,有一個和她同齡的女孩子做血液透析,不能說話,王治美就輕輕地呼喊她的名字,不停地鼓勵她。

“雖然不知道她能不能聽見,但是我要這么做。”王治美的話充滿了溫暖和愛。

“我長大了,可以保護別人了”

王治美先后轉戰(zhàn)“三個戰(zhàn)場”,從鄂鋼醫(yī)院到ICU病房,最后到了鄂州市中心醫(yī)院,每一個地方都是壓擔子,上坎子,先后護理了近五十位患者。她最開心的時刻,莫過于那些治愈的、或者重癥轉輕的病人,帶著笑容從這兒離開,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還記得第一個轉出重癥病房的是一位大哥,別提有多么的激動和高興了。

3月10日那一天,是個特別晴朗的好日子。40多個熱血青年突擊入黨,他們一個個緊握拳頭,在黨旗下宣讀自己的誓言。當天,王治美站到了這個無上光榮的特殊行列,不禁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人生當中有很多個晴天,也會有很多個雨天,不管是什么天,都要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用她的話來詮釋就是:我是一名90后,但我們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在這次抗疫戰(zhàn)中,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90后”是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一代,也告訴大家“90后”已經(jīng)長大了,成為可以保護別人的人!”

在鄂州鳳凰山莊瞬間留影的王治美

“媽媽的味道,鄂州的味道”

王治美是個大姑娘了,但在媽媽的眼里永遠都是個孩子??僧攱寢尩囊灿凶约旱乃樗槟睿簞e老是工作忙啊忙的,都這么大了,還單著,小心嫁不出去喲。王治美撒著嬌說:那好嘛,我就和你過一輩子!

城春草木深,一別兩依依。說真的,到鄂州來,王治美一直特別懷念家鄉(xiāng),尤其是媽媽的味道:平日里,在云蒸霞蔚的苗寨里,吃一碗媽媽做的松針熏肉,是多么愜意的事啊??梢换厝?,鄂州的蓮藕湯又在夢鄉(xiāng)里回蕩。3月20日,王治美完成了長達53天的一線抗“疫”戰(zhàn),踏上了返程路。鄂州為凱旋歸來的英雄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場面,每一個車身上的一條條橫幅分外醒目,映入眼簾:謝謝您,為鄂州拼過命!王治美和隊友們戴著口罩,淚流滿面,她覺得,能夠站在貴州援鄂醫(yī)療隊隊列當中,感到由衷的自豪。

不久前,她還收獲到了一份殊榮:全國衛(wèi)生健康系統(tǒng)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圖文:朱寒霜

 郭哲:

最想看到你們的笑容

郭哲,90后,黑龍江省首批支援湖北孝感醫(yī)療隊隊員、伊春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護士。來到湖北孝感后,他被安排到應城市中醫(yī)醫(yī)院新冠肺炎救治重癥病房工作。

“從伊春出發(fā)來孝感的,來到這就是為了盡一份力。作為一名醫(yī)護人員,治病救人是我的職責和使命。”郭哲說。每天差不多工作到凌晨2時才下班,消毒、脫掉厚厚的防護服,再消毒,做好個人清潔,回到酒店洗完澡,已是凌晨4時。

湖北攝影家為郭哲拍攝照片  毛峰

2月11日,郭哲瞞著80多歲的奶奶惜別母親、妻子和剛剛2周歲的兒子毅然隨隊出征不遠千里來到孝感幫助應城人民抗擊疫情“非常想家,想家人,有時做夢會夢見,2歲的兒子非常懂事……”提到家人,郭哲聲音有些低沉每當視頻時縱有太多的不舍可看到兒子稚嫩陽光的小臉郭哲心中的堅強和樂觀陡增……

郭哲負責的病區(qū)收治的都是重癥患者,身體乏力,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極易發(fā)生變化,需要24小時實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除正常的醫(yī)護治療外,每隔1個小時要給患者按摩身體,喂飯喂水、處理大小,擦洗身體,也都由他和同事完成。

郭哲在抗疫一線

“我們這里是疫區(qū)的第一線,最前沿,為避免感染,每次進入病房前,做好個人防護等準備工作很重要,要穿三層厚厚的防護服,戴好護目鏡和口罩,對裸露出來的皮膚,還要用膠帶粘住。”郭哲說,這樣厚重的防護裝備一層一層套在身上,非常悶熱,體力消耗也遠超平常,沒有片刻休息的工作6個小時,完全是靠毅力在堅持。

為了節(jié)約裝備、節(jié)省時間,郭哲和同事們中間不能吃飯喝水,也不能上廁所,否則防護服就報廢了。身處異地郭哲從剛來的時候在飲食、氣溫、與人交流等方面的不適應到慢慢地、一次又一次被感動。“當?shù)卣?,工作人員在生活服務保障上,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想盡一切的辦法為我們改善伙食,每天換著花樣做我們喜歡吃的,需要什么隨時送到,讓我們很感動。在醫(yī)院里,從患者到當?shù)氐尼t(yī)護人員,每個人都特別的熱情。” 郭哲說。

郭哲在認真記錄病人相關數(shù)據(jù)

令郭哲難以忘懷的,是接觸的一位40多歲的男患者,當他得知郭哲來自2000公里之外的黑龍江伊春時,眼含熱淚,伸出大拇指,用微弱的聲音對郭哲說,“黑龍江好、伊春好,你們來了,我有信心了,真心感謝黑龍江,感謝你們……”

因為病房都是重癥患者,病情變化快,有的患者情緒波動大,心理容易崩潰,給治療帶來困難。做好護理的同時,郭哲他們還要為患者做心理疏導,使其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

就在前幾天,病房里一位86歲的老大爺,因為肺部還有炎癥沒有吸收,情緒焦慮,家人又不能在身邊陪伴,出現(xiàn)不配合治療想輕生的舉動。郭哲耐心地陪著老人說了近2個小時的話,疏導老人的心理,承諾幫他聯(lián)系家屬,樹立信心,安心治病,老人才放下心理負擔,情緒終于穩(wěn)定。“現(xiàn)在情況越來越好,患者的總量越來越少,總體形勢在變好。” 對戰(zhàn)勝疫情,郭哲信心滿滿的說。

郭哲  毛峰

正如郭哲在日志里寫的:“我相信,我們眾志成城,很快就會戰(zhàn)勝疫情,我們一定會保全大家回到小家。希望某一天有機會我還會回到這里,來看看藏在口罩后,可愛的你們,看看你們璀璨的笑臉,那時候,我們討論的不再是患者的病情,而是把酒言歡,嘮嘮家常……”

文:伍洪濤 王德強  圖:毛峰

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翠柳街一號 郵政郵編:430071

聯(lián)系電話:027-68880703 留言信箱:[email protected]

鄂ICP備12015471號-2

国产a毛片高清日日夜,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传媒,怡春院怡红院国产a∨,国产免费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